28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航天员费俊龙参加过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邓清明和张陆都是首次飞行。
季启明说,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即将开始推进剂加注。
季启明表示,此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验证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常态化运行模式。
按计划,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乘组轮换条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产品质量受控,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计划于一周内完成在轨轮换任务,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十五”此次“出差”啥任务
季启明介绍,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任务期间,航天员乘组将重点开展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
二、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三、实施3-4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
四、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6次货物出舱任务;
五、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
六、开展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费俊龙男,汉族,籍贯江苏昆山,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邓清明男,汉族,籍贯江西宜黄,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3月出生,1984年6月入伍,198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张陆男,汉族,籍贯湖南汉寿,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6年11月出生,1996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司令部空战射击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组员
最大的57岁平均年龄53岁
三人都喜欢毛笔书法
28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费俊龙(57岁)、邓清明(56岁)、张陆(46岁)三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是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中年龄最大的乘组,平均年龄53岁。指令长费俊龙表示:“目前我们乘组是执行任务乘组当中平均年龄最大的,不过在我看来年龄虽然最大,但是我们的飞行本领依然保持在青春状态。”
“我们乘组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都喜欢毛笔书法,所以我们在训练之余经常在一起练练字,交流一下体会感受,所以我们的训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的毛笔书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们相信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大力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圆满完成好这次神舟十五载人飞行任务。”
邓清明是我国选拔培养的首批航天员,曾多次备份乘组梯队。近25年如一日坚持学习、训练,终于圆梦飞天。在见面会上,他表示,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航天员张陆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书法,横平竖直收放有度。我还喜欢唱歌,抑扬顿挫真情流露,因为这里面既有做人的准则,也有生活的哲理。”“神舟十四号的三位战友在太空生活已经有半年的时间,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们,前段时间他们收到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快递的礼物非常高兴。我们见面之后会有什么礼物,暂时先保密吧,等到我们见面的那一刻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
聚焦
准备了24年10个月
56岁的邓清明终于等到“飞天”时刻
当“邓清明”这个名字出现在名单中时,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为他点赞和加油,为他“即将圆飞天梦”感到高兴。56岁的邓清明是唯一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现役首批航天员,为了飞天的这一刻,他坚持了24年10个月。
邓清明曾入选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但三次均落选,而这一次,他不再是备份宇航员,即将实现渴望已久的“飞天梦”。
遗憾母亲没能亲眼见证
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东陂乡一个农村家庭的邓清明,自小学习成绩优异,作为家中的大哥,他在学习之余还要照顾4个弟弟妹妹。4年前,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起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受到父母鼓励,邓清明尝试报名了空军招飞,意外地通过了各项体检和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第八飞行学院,进行航空理论学习。半年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核,顺利进入初教团,开始飞行训练。又以优异成绩进入高教团,之后成为空军驻延吉某团的一名飞行员。
1998年1月5日,邓清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经过全面考核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那一年,邓清明的母亲不远千里到北京探望他,“母亲说,在她有生之年,希望能亲眼看到我飞上太空。没想到,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邓清明在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说道。
面对妻子和女儿,他哭了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成为备份航天员,这次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在备战的三年里邓清明完成了和主份完全相同的训练。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2018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起那一幕,邓清明说道:“那时候确实心情非常复杂,为之奋斗了二十年,我又一次失去机会了,千言万语,我说不出来,海鹏正好坐在我边上,我站起身来,海鹏也站起来,我紧紧地抱住他,我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海鹏也深情地回了一句‘谢谢你,兄弟’。”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
当邓清明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赶回北京时,他在北京西郊机场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妻子身着红色外套、手捧鲜花来接机。合影照片上,夫妻俩都笑得很灿烂。
邓清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落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后,他面对妻子有一种歉疚感,“我也没法讲对不起,这话不能说。我那时候眼睛里有泪水,但不能哭,我要仰着头,不让泪水流出来。”
回到家中,他推开门一看,所有的灯都亮着,客厅里一桌好菜,还有三杯斟得满满的红酒。“妻子和女儿像对待英雄一样把我迎进家门,那时候我再也无法控制我自己了。”邓清明冲到卫生间,打开了水龙头,“我的哭声和水流声交织在一起,我真的哭了。”
女儿将见证父亲圆梦
24年10个月弹指一挥间,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也在这一期间长大成人,受父亲影响,选择成为了一名航天人。但在她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航天员女儿的苦痛:长时间与父亲分离、不解、理解……
2019年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邓满琪分享了过去的一些经历和心境。
初中的时候,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成功飞天。就在神舟六号还在遨游太空时,邓满琪的学校召开家长会,父亲破天荒地腾出时间参加。家长会结束,很多人围在费俊龙和聂海胜的子女身边,一片欢声笑语。邓满琪想说,她的爸爸也是一名航天员,虽然没有飞天,但是也付出了同样的辛苦。
回到家,邓满琪的情绪崩溃了,一边哭泣一边埋怨父亲:“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
邓清明非常平静地安慰女儿:“爸爸一直在努力,还有机会的,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满琪对父亲的“执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埋怨逐渐变成了理解和钦佩,大学毕业之后,她也毫不犹豫选择成为一名航天人,追随父亲的脚步,一起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邓满琪曾给邓清明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她说:“爸爸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最无私的人。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如今,邓满琪终于等到了见证父亲圆“飞天梦”的时刻。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澎湃等
专访
为何中国空间站比国际空间站整洁?
航天工程跟百姓有啥关系?
11月28日,就这次神十五飞天任务,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北工业大学载人航天工业设计专家苟秉宸教授。
我们的空间站如何做到内部很整洁?
国际空间站内部管线很多非常复杂,咱们的空间站内部却很整洁,这是怎么做到的?和西工大相关的都有哪些?
苟秉宸教授说:“和我们工业设计团队相关的主要是神舟飞船、天宫实验室、空间站的核心舱和梦天舱的舱内环境和舱载设备,当年我们都参与过工业设计和人机工效的工作。”
国际空间站的优势是十六个国家一起搞,但缺点和短板也在这儿,整合难度大,甚至还在相互防备,担心本国的技术会不会泄露。而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自己说了算,由工程总体和总设计师在把关。国际空间站参与国家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舱体,除了核心舱体是模块化对接外,大多是挂在桁架上面做太空实验。虽然看起来很大,实际上很多资源都浪费到接口上面了,空间利用率也不高。国际空间站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核心舱,很多本该整合的功能是分散开的。他们不是不想协调,而是因为国家太多了,难以协调,花了十二年才建成。
中国空间站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上,一是模块化设计,二是轻量化设计。“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相比晚了一个时代,我们理应做得更好。很多设备以前做不小,缺乏统一规划,不飞线就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尖端芯片我们还被人卡脖子,但十几纳米的芯片我们也是有设计和生产的能力的,用在航天上没有任何问题。所以设备首先可以做得小了,原来可能需要很大的一个柜子,现在手机大小的一个控制器就搞定了。时代变了,技术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载人航天我们比美国和俄罗斯起步晚,但我们有后发优势。所以我们东西做得更小,性能却更强,空间站可以做得很整洁。”
航天工程跟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
苟秉宸教授说,在所有重大科技工程里,航天是唯一能让人仰望星空展望未来的高精尖领域。如果没有航天工程就不会有卫星,今天手机导航如此便捷,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就是导航卫星。
原来一说GPS总觉得是美国的,实际上今天中国人的导航信息大多是来自我们中国自己的北斗卫星。家里有小宝宝的,离不开尿不湿,尿不湿就是当年载人航天技术转化到民用的典型。航天器里是不能见明火的,航天员要给食物要加热怎么办?微波炉也是来自航天技术,转为民用后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二维码、气垫鞋、果珍、甚至ICU也是来自于航天技术的转化。如果没有航天,我们怎么可能如此这么便利的通讯、聊天和娱乐?航天不光是解决问题,还会给你一个全新的想象,航天在创造需求。老百姓觉得现在生活挺好,往往满足于现状,而航天在一直在向前奔跑,探索未知世界,在不断引领人们产生新的想象力和新的解决方案。
华商报记者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