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词的发展史》系列前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唐词、五代词和北宋词,本文是第四部分,介绍南宋词前半部分。
南宋一百五十年中,词的发展也大体分两个时期,前期为从宋高宗赵构建炎初到宁宗赵扩开禧末年辛弃疾之死(1127-1207),后期为从宁宗赵扩嘉定初到宋亡(1208-1279)。
南宋前期词是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的,反映民族矛盾是词中主题。
此时,金国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宋朝的政权被迫南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的生存都受到威胁。
金贵族统治者对汉族百姓实行野蛮残酷的掠夺和压迫,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
宋朝统治集团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张抗金,但另外一部分人却主张屈膝求和,输纳岁币。后一部分人通常是朝廷中当权派,是主流,他们排斥和打击前一部分人。
所以,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下面这首词就是当时百姓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1首词 淮上女的《减字木兰花 淮山隐隐》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这首词作者的名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该词却满是血泪。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金兵大举入侵,俘虏了大批妇女北归,被俘北去途中,有一女子偷偷地在泅州客舍的墙壁上题了这首词,因句中有“淮山隐隐、淮水悠悠”句,此词作者被冠以“淮上女”之名。
可想而知,这些被俘的女子受到的将是非人的凌辱和折磨。
当然,南宋不乏坚持抗战的民族英雄,南宋初期最早拿起笔来发挥词战斗作用的,是一些抗金的将领,比如李纲和岳飞。
第2首词 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上片表达了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壮志难酬之情。下片抒写作者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和渴望收复失地的殷切愿望。
读此词,一位奋勇抗敌的民族英雄形象历历在目,矗立在我们眼前。
政局影响着词人的生活和风格,一些在北宋后期开始写词的词人,步入南宋时词风发生了转变,例如叶梦得、李清照等。
李清照前期的词多写闺房生活和离情别绪,后期的词却反映了她逃难到南方的颠沛流离,用她所独擅的不假雕琢而又深婉动人的语言,表现她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痛苦,曾经打动了无数读者。
第3首词 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避难浙江金华时,她中年寡居,愁情无处排遣,词中满是家国愁苦和孤苦落寞,这是当时众多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南宋初期的很词人,在词的创作中充斥着充沛的战斗精神,同时在艺术上也达到较高成就的,比如张元幹和张孝祥等。
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和当时政治斗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胡铨上书赵构,乞斩投降误国的秦桧,结果被秦桧嫉恨,被贬外放,张元幹写了一首《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给他送行,也连带被“除名”。
第4首词 张元干的《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写中原沦陷的惨状,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家国之恨和身世浮沉融为一体,令人感慨万千。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是在当时著名将领张浚主持的一次宴会上所作,曾使张浚“流涕而起,掩袂而入”,可见它在当时的影响力,引起了爱国将领们的共鸣。
第5首词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元幹和张孝祥在词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可谓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下面就来谈谈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他的词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表现了他的坚决要求抗金和对于阻挠抗金、对金屈膝求和的朝廷统治集团的极大愤慨。
辛弃疾不仅是一个词人,他曾经在金兵占领区组织过抗金的武装起义,曾经向皇帝和大臣上过书,讲抗金大计,议论很深辟。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是有实践有抱负的。
可是辛弃疾在南宋统治集团对金投降政策之下备受排斥和打击,他对于当时各族人民在金贵族的统治和侵扰之下所受的压迫和痛苦以及对南宋腐败政治的感受是十分深切,这些都在他的词中深刻地表现出来。
第6首词 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由眼前景物引出对历史的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表达出辛弃疾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壮志难酬、不被重用的愁闷。
辛弃疾一生写词颇多,流传至今的也有600多首,其中大量作者产生在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或遭受打击之后,满腔悲愤,在词中发泄出来,词对于他来说是战斗武器。
辛弃疾词的重要特点是豪放,除了指他的词慷慨激昂的风格外,还指他词的解放形式。比起苏轼来,他在词的形式上的解放向前更迈进了一大步。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这是服从于他要表现的内容需要的,他要求更为自由地表现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构成艺术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观点,例如下面这首词。
第7首词 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文武双全,一生都渴望上马杀敌,收复失地,可以一直不被重用。
当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远望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半已经陷于金人之手,而南宋当权者偏安一隅,歌舞升平,安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他不禁悲从中来,忧愤万千,百感交集,通过此词抒发英雄空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苦和无奈。
词到辛弃疾,豪放到极致,真正达到了南宋词的巅峰,可惜的是这些顶多算是词人的哀鸣,辛弃疾奔南宋后再也没有施展抱负过,只能靠写词发牢骚度过后半生,这是时代的悲哀。
词发展史的第四部分分享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词发展史的第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