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产生了众多经典著作。
但这些经典,大部分并非出自诸子本人之手。
比如《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墨子》,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记录的汇集。
《管子》,也并非出自管仲之手,而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地管仲学派代代累积的文章汇总。
《孟子》,被认为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写而成。
《韩非子》,则是在韩非子逝世后,由后人辑集而成。
等等。
另外,《庄子》内篇虽被认为是庄周本人的作品,但外篇和杂篇却被认为是庄子后学的托名之作。
《荀子》是荀况及其弟子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著作,其中虽大部分被认为是荀子本人所作,但也有其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不过,在先秦诸子经典之中,倒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以其独特的文风,深邃的思想,惊人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被学者们认为主要是出自一人之手。
这就是道家原始经典——《老子》!
学者们通过对迄今发现的最早《老子》版本——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进行研究,认为:
《老子》中虽有一些语句是战国时人所增改,但主要是出自老子一人之手笔。
他们的理由主要包括:
其一,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老子》的成书过程: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是说老子在归隐之前,应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请求,写下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老子》)。
其二,纵观《老子》全书,理论前后一贯,罕有互相矛盾之处,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哲学体系。
从"道可道,非常道"的本体论,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再到"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这些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书中对"道"、"德"、"无"、"有"等核心概念的运用,始终保持着严格的逻辑关系。这种对概念的精准把握与运用,若非经过长期深思熟虑,很难达到如此境界。
此外,《老子》对宇宙本源的思考,对人生境界的体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种思想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很难想象是多人思想的简单叠加。
其三,《老子》全书体裁一致,为格言体。
文风极具特色,语言凝练含蓄,善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
这种统一的文风贯穿全书,没有明显的风格断裂或变化。
另外,如“夫唯……”、“是以……”等独特的语句结构,屡屡见于全书。
其四,《老子》的篇章结构严谨有序,各章虽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都体现出明确的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的完整性,不太可能是多人执笔所能呈现的。
其五,还可以作为旁证的是,先秦经典中较早的如《论语》、《墨子》中,皆多见“子曰”、“墨子曰”这样的用法,但在《老子》中,却没有出现“老子曰”、“老聃曰”,而是用“吾”、“我”自称,如: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以上可见,《老子》这部经典,与其他诸子著作不同,极有可能是老子亲笔所写,出自老子一人之手,是一个伟大思想家毕生思考的结晶。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