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世峰 任海建 陆建 刘蓉蓉
摘 要:稻米产业由稻米生产、加工、物流、贸易等环节构成,是保证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民生产业。新时代,稻米生产要适应消费者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面向消费市场生产优质大米。稻米产业作为南通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南通稻米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构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土壤肥沃、环境优越,江、海、河贯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孕育了首个“世界长寿之都”。全市耕地面积46万hm2,水稻常年播栽面积17万hm2左右。水稻是南通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占全市居民口粮消费的80%以上。稻米产业作为南通农业优势主导产业。2017年其稻谷平均总产值为4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者“吃好吃的米”“吃健康有机米”的需求不断增多[1],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助推了稻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南通作为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如何发挥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打造中高端稻米产业基地,促进稻米供给侧走向高端化、品牌化,是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1 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优势1.1 历史底蕴深厚南通种稻历史久远,有五千年历史溯源和“鱼稻饶足[2]”之誉。5 000多年前南通青墩古人就开始火耕水耨,饭稻羹鱼[3],传播稻米文化[4]。春秋以降[5],南通稻作文字多见古籍中记载。如,在品种特性上,“雉子班香溽暑过,海陵红绽早秋多”“粒长性硬曰红白籼、雉子班”“早熟者曰救公饥、曰拖犁归”“中秋熟曰闪西风,初秋熟曰海陵红”“瘦长雪白曰香滋”“早白最先熟,晚白则皮薄易酿”[6,7,8,9]。在品种布局上,《如皋县志》提到“皋地东南宜粳,西北宜籼”[7]。《崇川咫闻录》提到“晚熟者胭脂赤,性能不畏碱”“红莲秫、箭子籼种宜河土,炊食香软味甘”[8]。在种植方式上,《直隶通州志》记载,“‘谷雨浸种,秕稗尽去,三入三出’‘始车水,耕田,耕毕耙,耙毕耨,耨毕耖,耖毕镘,然后撒种’‘水去种一寸,日再易,匝月而秧成’‘芒种前五六日,农夫插秧谓之白梅秧,交夏至插者最多,迟至小暑便减收矣’”[9]。在稻作习俗上,“社鼓村村急,秧歌处处生”“相呼合作插新秧,绿荷包饭田畯喜”“是日饮劳酒,妇女褰裳拔秧,老人六十不移田,稚子十三不插秧,壮者通力合作”“具酒食饷莳者,呼为搀腰”[6,7,10]。在稻作农具上,《直隶通州志》中“惟丁堰、石港、马塘、白蒲,用莳梧,形如乙字,人可插二亩许”[7],清人顾金棻“莳梧使自先农手”[10]和汪嶪“莳梧簇簇水棱棱”[5],所提“莳梧”据考证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插秧器具[11]。
1.2 产业基础较好南通是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江苏省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7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1.7%,建立了16.7万hm2水稻永久性生产基地和6.0万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96.4%,烘干机保有量2 396台,植保机械保有量38 822台。家庭农场、新型合作农场等新型主体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力量,全市1.3 hm2以上规模种稻面积4.63万hm2,主体平均种稻规模14.3 hm2。南通历来重视对水稻育种研发、示范推广的投入,在品种引进选育、栽培研究、投入品开发、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科技力量雄厚。“九五”以来,全市通过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更新工程,先后引进、选育了80多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组合)。全市南粳9108、南粳5055等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hm2。推广应用精确定量栽培、优良食味水稻绿色保优栽培、机插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水稻单产水平位居江苏省前列。全市稻米“三品”认证获证产量中,绿色食品认证9.5万t,有机食品认证0.2万t。
1.3 加工能力较强南通具有较强的稻米加工转化能力,拥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稻米加工企业30家,稻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300万t以上。其中,以优质稻米精深加工为主营业务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宝宝集团公司,拥有“宝宝”“月池”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生产精制大米、米粉、米淀粉、预糊化米粉、变性淀粉、供特殊人群食用的营养米等18类260多个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大米生产规模最大的加工销售企业———南通季和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经营大米加工、批发、零售、粮食收储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入选首批“苏米”核心企业,授予使用“苏米”集体商标。全市各类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新型合作农场等开展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建立了优良食味水稻核心基地2.67万hm2。基地实行稻米品种、技术培训、用药品种、肥水管理、收购加工、品牌销售“六统一”,突出内在品质尤其是食味品质提升。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如生态米、功能米、有机米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不断提高消费需求。
1.4 品牌效应初显南通高度重视打造稻米品牌,持续加大优质稻米品牌建设的力度,涌现众多知名大米品牌。全市目前拥有“海安大米”“如东大米”2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和“苏·皋长寿”“淘米记”2个区域公共品牌。在参加3届“江苏好大米”评选活动中,共获得“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3个、特等奖7个、金奖2个。“海安大米”获“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江苏大米十大区域品牌”,2018年5家“海安大米”品牌授权企业销售额达到6.5亿元。“季和”“龙顺”“黄金米”“老愚家”等品牌大米还多次荣获各类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南通市也组织开展“南通好大米”展示品鉴活动,2018年从21个大米产品中评出“皓明”“老愚家”等金奖大米产品5个,“江花”“龙顺”等银奖大米产品5个。获奖产品在2018南通农产品(上海)产销对接洽谈会上进行了颁奖,进一步提升了南通优质稻米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2 产业化开发薄弱环节2.1 组织化程度低一是稻米产业各环节之间关联度不高。稻米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分工协作不密切,没有串联产业链条。稻米加工企业大多以稻米收购和初加工为主,高端米制品工业化刚刚起步,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远远不够[12]。二是稻米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合同式利益联结形式[13],双方虽然产权清晰,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交易成本也比较高[14]。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合作组织松散,大多因实而立,遇难而退,普遍缺乏市场风险意识,易造成生产成本偏高,产品销路不畅[15]。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难以监督,种植标准化难以推进。
2.2 优质不能优价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是指按照产品的质量来决定价格,是一种市场经济常识,优质农产品的价格必须是能够体现出其高价值、高使用价值的合理价格[16]。笔者调研发现,市场上优质稻谷和普通稻谷的价差并没有拉开,市场供求对稻谷优质优价的影响没有充分体现。中国十大地域大米品牌的“黄金米”有机稻米均价在20元/kg以上,且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但产地规模较小。不少稻田养虾、稻田养鱼的主体,稻米的品质和安全性均很高,且申请了稻米品牌,但稻米均价只有6~8元/kg。主要还是因为品牌培育的时间比较短,消费者认可程度低,品牌溢价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2.3 品牌多而不强目前,南通稻米产业虽拥有10个省级名牌、2个地理标志保护品牌、6个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稻米加工企业,但除了“黄金米”“季和”等少数几个知名品牌外,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公众影响力较强、形成产业优势的大米品牌并不多。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广告策划、市场开拓等方面不够重视,稻米品牌的差异化、特质性不强。中高端优质稻米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未能形成消费者普遍接受的主导大米品牌,本地一些大型超市大多是外来的东北大米、泰国米等品牌。
3 对策建议稻米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南通稻米产业要依托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围绕“产地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高效化”的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订单化种植,构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3.1 合理规划,打造优势稻米产区稻米品质不仅取决于水稻遗传特性,而且与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根据南通气候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规划建设海安、如通以及启海三大优势稻米产区。其中,海安稻区为栟茶运河以北区域,主要属里下河低洼圩田平原区,包括海安市及如东县部分地区。该区域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稻品种以迟熟中粳为主,早熟晚粳为辅,有比较完善的稻米仓储、物流和加工体系。规划依托“海安大米产业联盟”、院士工作站,加强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加大“海安大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工艺“五新”的示范推广力度,提升海安大米的附加值和中高端大米销量。如通稻区为栟茶运河以南、通吕运河以北区域,主要属古沙嘴高沙平原区、古河汊区和海积低平原区,包括如皋市、如东县和通州区。该区域水稻品种以早熟晚粳为主,迟熟中粳为辅,产销规模占全市七成以上。规划走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实施稻米品牌和产业联盟战略,重点扶持“如东大米”“苏·皋长寿”等品牌。启海稻区为通吕运河以南区域,主要属新三角洲冲积海积平原区,包括海门市和启东市大部分乡镇。该区域水稻品种以早熟晚粳为主,中熟晚粳为辅。作为新垦稻区,规划加大“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配套高标准、高质量稻米加工企业,布局一批优良食味稻米、稻田综合种养和轮作休耕试点基地。
3.2 突出优质,推进绿色高质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稻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开启。只有不断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和优良品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一是基地“优”,强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水稻绿色高产增效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稻田综合种养、耕地轮作休耕,推进绿色优质水稻基地、“味稻小镇”“食味稻园”建设。细化实化“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标准化管理措施,使稻米生产从基地选择、田间生产、投入品控制到现场分品种收获等全程可追踪。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以品质和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严把稻米原粮品质和质量各个关口,奠定优质稻米产业的质量基础。二是技术“优”,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推进水稻品质提升,加快优质、高产、绿色品种的试验审定和示范推广工作。推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模式,构建从品种选择到秸秆还田、播种育秧、肥水管理、绿色防控、机械收获、加工包装等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水稻绿色高产增效创建、粮食生产协作组等平台作用,加强种粮大户技术对接服务,辐射带动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提质增效。实行分级收购、分级储存和分级销售,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三是加工“优”。提升企业质检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强化品牌的质量支撑。对稻米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专用米、配合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发芽糙米等营养健康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关注健康、改善营养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多样化需求。
3.3 精准营销,提升稻米产业效益传统的稻米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只求丰产不打品牌,只要质优不会“吆喝”。没有足够的品牌运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使优质大米的销售与推广受到制约,在中高端市场上严重缺位。在“互联网+”时代,要的不光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良品质,更需要“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营销理念。一是推行品牌战略。“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把品牌作为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核心内容,培育以品质功能、质量安全为稻米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稻米品牌由“多而小”向“少而优”转变,由“散而杂”向“大而强”转变。继续开展“南通好大米”展示品鉴活动,提升南通稻米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加大“海安大米”“如东大米”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和“苏·皋长寿”“淘米记”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力度。二是培育营销主体。辅导具市场开拓能力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加工环节和产后流通,提升产品增值空间。大力发展“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品牌销售”“稻米加工企业+订单生产+品牌销售”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开发模式。三是丰富销售渠道。适应新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技术手段,打通“产销”二脉。针对中高端消费目标客户,提供线上与线下互联的优质用户体,增加中高端稻米市场供给。坚持线上与线下同步推动,巩固传统商超等稻米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稻田直销”、网上销售等新型销售模式。
3.4 注重体验,挖掘赋予文化内涵围绕稻米做文章,做足稻米的文章,挖掘赋予稻米文化是做好稻米文章的重要内容。稻米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稻作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风俗习惯、行业规范和价值观,以及蕴含其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是深挖稻米文化历史脉络。南通稻米生产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南通人不光以稻为饭食,还将稻米用来酿酒和制作各式点心。林梓潮糕、白蒲黄酒、石港窨糕、糯米陈酒、嵌桃麻糕、颐生酒等在岁时节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海安花鼓、如皋西乡号子、海门山歌等融入了稻米文化元素。接下来要向传统稻米文化要效益,挖掘稻米历史文化遗产,实现稻米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拓展稻米产业潜在价值。将传统农业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积极探索稻田彩绘、水稻课堂、稻田音乐节、亲子体验等集观光、休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稻田文化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加快促进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与稻米产业融合发展,从“米”生长、收获、加工到消费的全过程打造系列休闲旅游项目,拓展稻米产业的潜在价值,带动优质稻米消费需求升级。三是加强稻米文化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稻米博览会、展销会、品鉴会、推介会等,一方面展示优质稻米产品,另一方配套展示食疗养生、食俗民风、烹饪技艺等稻米文化内容,让市民游客参与优质稻米评比、米饭免费试吃等零距离体验活动。聚焦“优质食味”,聚焦“稻米情怀”,引导个性化、多样化稻米消费潜力。
作者:李世峰 任海建 陆建 刘蓉蓉 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BRA2018226)
来源:《中国稻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