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发射,3名宇航员半年用近30万升氧气,为何还没用完?

史之春秋 2024-11-05 13:41:32

前言

就在2024年10月30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时刻。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踏上了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

可是,众所周知,太空中是没有氧气的,而三位航天员30万升氧气的消耗,得带着多少氧气罐上天才能够用啊!

其实这样想就错了,咱们中国的空间站从来都不用“屯氧”,只要给点水,就能有完全用不完的氧气了!

1

自2021年中国空间站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经运营了三年,接待了21名航天员。神舟十九号的发射,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更长时间、更复杂的太空任务。

这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和空间站的各项保障系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六个月的太空之旅中,最关键的生存要素之一就是氧气供应。

根据计算,三名航天员在六个月的任务期间需要近30万升氧气。这个数量看似庞大,但如果换算成地球上的标准,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消耗550升氧气,是最正常的消耗了。

在地球上,我们呼吸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然而,在外太空,没有大气层,自然也就没有氧气。

早期的太空任务中,航天员所需的氧气都是通过火箭运输压缩氧气来解决的。

但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随着太空任务时间的延长,这种方法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不过,大家都知道地面上的氧气是植物的呼吸产生的,那么在空间站大量种植植物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事实上,空间站内确实有一些植物,但它们主要用于科学实验,产生的氧气量远远不够满足航天员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高效、更安全的制氧方法。

这就引出了空间站最重要的制氧技术:电解水。

2

水解电,可以说是如今空间站最常用的供氧方式了。

这项技术利用了空间站充足的太阳能电力,通过电解水来制造氧气。具体来说,电解1升水可以产生约620升氧气。

按照这个比例,三名航天员每天只需要电解3升水就能满足氧气需求。

你可能会问,在太空中水资源也很宝贵,哪来那么多水用于电解呢?

这就体现出了空间站系统设计的巧妙之处。电解用的水主要来自航天员废水的循环利用。

通过先进的水处理系统,航天员的尿液、洗漱水等废水都能被净化并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水资源。

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空间站的自给自足能力,为长期太空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电解水制氧还有一个有趣的副产品:氢气。

在地球上,氢气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危险的可燃气体,但在空间站里,它却有着重要的用途。氢气可以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和水。

这个过程不仅处理了有害的二氧化碳,还生成了可以继续用于电解的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

至于那些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甲烷,则会被排出舱外。

只不过,空间站的环境控制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要监测和调控氧气供应,还要处理二氧化碳、调节温度和湿度等多个因素。

这些系统需要精密协调,共同工作,才能为航天员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

所以说利用水解电产出的氧气和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利用上的。

3

除了电解水制氧,其实,空间站还配备了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作为备用系统。这两种技术的结合,确保了氧气供应的可靠性。

设计这样的系统,工程师们需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兼顾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因为对于航天员来说,在太空中生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考验。

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环境,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为此,空间站内还设有心理辅导系统,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航天员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

科学实验是空间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这些实验不仅支持航天员的日常生存,更是为未来的太空探索积累经验。

例如,研究植物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可能会为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基地提供重要参考。

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更为将来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神舟十九号的发射,开启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新篇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事业将会带来更多惊喜。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长时间的太空任务,更复杂的科学实验,甚至是月球基地的建立。

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不断的创新。太空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更会带来许多实际的应用,最终惠及全人类。

我们也住院神州十九号任务可以圆满完成,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科研成果,让中国的航天继续向前迈出一大步。

信息来源:

0 阅读:146

史之春秋

简介:欢迎大家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