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哪吒2》口碑票房双双夺冠,目前预测票房已达151亿!虽然今天工作日票房不到2亿,但周末估计还会迎来一波高潮。
它特效炸裂、观感很棒的原因,是集齐了国内138家动画公司最硬“龙鳞”,打出这套宣传中国文化的最狂“龙拳”,故事也改编得十分流畅。
比如申公豹这个“小镇做题家”让许多人看到了干活最累,功劳没有,甚至关键时刻要“背黑锅”的自己……
虽然陈塘关被屠,巨妖没觉得是他干的。
因为他爹申正道行得正、坐得端,在“私塾”对那些没背景的小妖要求严格,申小豹也天真可爱,懂得体谅哥哥,也尊敬父亲,这样的家教不可能是歪门邪道。而申公豹听到父亲被砍去一只手,那愤怒的情绪也是豹🐆之常情,是孝道的体现。
而故事中昆仑山阐教的内在体系,也暗喻了体制内,故事值得细品。
很多人肯定疑惑:无量仙翁也太大胆了吧!竟然在太乙真人的面前,将李靖一家和敖光、敖丙父子都投入天元鼎,准备炼化成丹?
他明知太乙很疼爱徒弟哪吒,就不怕太乙向天尊告状吗?巨妖给出三点原因,供大家参考:
1. 太乙真人也是元始天尊的得意门生,更有甚者觉得太乙是原始隐藏的儿子,无量仙翁哪有胆量杀原始天尊的儿子或化身呢?(哪吒3会否揭示这段关系?还不一定)
据《混洞赤文》所载:文帝乃元始化身,太极别体。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中三皇时,下降为太元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乙真人。至黄帝时,下降为玄天上帝。
2. 太乙真人实力强悍,且法宝众多,无量仙翁知道,玉虚宫的“镇宫之宝”天元鼎也奈何不了他,要么是他手上有能破解的法宝,要么就是他进去后也能快速破鼎。
虽然在《吒2》中他是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位,还是天尊对他特别喜爱,才把位置给的他,而没给勤恳修炼的申公豹。
《封神》小说中,太乙的实力可排到十二金仙前几名,名副其实的“法宝真人”。所以片中他的口袋就如哆啦A梦的一般,总能掏出“迷迷眠眠丹”这样的奇葩宝贝。
把哪吒送进去之后,仙翁才突然明白,那“三昧真火”跟锻造哪吒新的“肉身”时使用的火🔥乃同宗同源。这炼丹炉奈何不了他,反而修补了他濒临破碎的身体。
记得孙大圣也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走过一遭,反而炼出了他的火眼金睛。看来哪吒和孙大圣还挺相像的,更有人猜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是融合了三教传说,包括哪吒的故事,写出了孙悟空这角色。
3. 无量仙翁痴迷炼丹,为了增加阐教整体实力,更为了在封神大战中获胜。如果杀了作为“准十二金仙”的太乙真人,阐教的战力被大幅削弱,也不好跟天尊交待。
太乙本就负责“灵珠转世”这一封神大战前的重要任务,哪吒作为“讨纣主力军”,他的健康成长对于影响战局十分关键。
以上这些行动,都是元始天尊默认的,在动画电影中也表现了出来。只不过龙族偷了灵珠,意外让“魔丸”投胎到了殷夫人胎儿身上,才有了这一版的哪吒。
仙翁都知道“魔丸的秘密”了,天尊能不知道?因为天尊和仙翁早就知晓这个“哪吒”是魔丸投生,所以天尊才会引来天劫想灭了哪吒,只是1没灭成功;所以在2的末尾无量仙翁把哪吒投入炼丹炉,应该也是天尊默认的:
“能把哪吒拉入阐教就拉,执迷不悟只能杀掉。”
02.
所以在第三部,哪吒必定与阐教甚至天庭有激烈的一战。只不过,哪吒从原著中阐教的“主力军”变成了反抗阐教的“急先锋”。
既定的世界秩序?他偏不服,偏要掀了桌子!那么,他很大可能与妖族和魔族站在一起,可能与“披毛戴角,湿生卵化”的截教联盟?
并非巨妖胡说八道,别忘了他是“魔丸”的化身!而且他也亲口承认“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据元明时期的民间传说,现今可查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载:
“殷纣主淫心失道,矫侮上天,生灵方足衣食,心叛正道,日造罪孽,恶毒自横,遂感六天魔王引诸神鬼伤害众生,毒气盘结,上冲太空。是时,元始天尊说法于玉清圣境,天门震开,下见恶气弥塞天充,于是妙行真人叩诚求请,愿救群黎。”
而哪吒本是玉帝座下大罗金仙,因为人间“魔王”太多,所以被派下界斩杀“魔王”。《封神》中,太乙杀的石矶娘娘就是一个“魔王”,也是太乙的第一个“杀劫”。
“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叱,次木叱,帅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
哪吒杀了九龙后,当然受天庭庇佑,东海龙王哭告无门,只得认栽。
“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
而在民间传说中,哪吒射杀了石矶之子,在他重生前。在《三教源流》和《西游记》中,都是佛祖帮哪吒用莲藕重塑了肉身,而在《封神》中,这个功劳转嫁到了太乙真人身上,属于为他加戏了。
只能说,《封神》作者许仲琳“魔改”了民间传说如《三教源流》等,而《哪吒》导演饺子🥟也“魔改”了《封神》小说。
上美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动画片,也“魔改”了《封神》小说,在小说里,哪吒和敖丙的故事就像两个官二代兼三太子之间的争斗,哪吒更仗着太乙真人的地位,有点“恶童胡闹”的意思了。
也许,神话本就是用来“魔改”的,在魔改中进化,体现每朝每代人民的品味、三观和集体潜意识的更迭。“魔改”主要看改得合不合理?能否逻辑自洽?以及最终呈现效果。
最后,从“封神之战”的终极意义来看,就是清除在人间的“异类”,例如妖怪、神魔之类,创造一个秩序井然的六道轮回世界。
从此,人类与妖怪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所谓“人妖殊途”,鬼怪也不能轻易来到人界兴风作浪。
当然,纣王也是最后一位“人皇”。
从此之后,神话时代悄然落幕,人类也不再期待拥有与神仙匹敌的能力,六道内外的每一族都学会了“自我设限”,不再期待超越限界的奇迹或跨种族恋爱,这也算是一种悲哀吧。
七仙女和董永,白蛇和许仙的悲剧故事,就是“天条”毫无人性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