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玉,字:皓寒。号:冰凌山,雪景李。天津滨海新区人,自幼喜爱绘画,早年师从天津著名山水画家郑华俊先生,后受教于中央美院教授张凭,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颜宝臻等先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华韵书画社名誉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皓翔画院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特聘画师,中国美协天津会员。中国人民《美术报》理事,中国翰墨艺术研究院理事。香港中国美术研究院院士,长春齐白石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画家。198 2年荣获天津银奖。两会期间十幅作品曾在人民大会堂滚动播出。并经常在《天津日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刊登作品。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天津美术馆,滨海新区美术馆收藏!
天津美协副主席,天美总编辑李毅峰为李守玉院长写的评论文章:
山川万象融画中
——读李守玉山水画
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寄情自然的山水观,因其重在反映画家与大自然的关系,山水画也就成为一种天人相应的图像表征。
因为创作主体的人是与天地自然相通的,又因这个主体性情的千变万化,便使其与山川万象息息相关,保持着大气流贯之势,充满生机。在这个生机中,除了由山水而引入的浩渺莫测的山水空间外,更可把人对社会、历史、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融进自己的创作,融进自己所构建的无限心理空间。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清代画家虚谷的一句画语:“石即云也,云即雨也。”石何为云?云何为雨?简直就是禅机。佛家禅语曰:“田地可谓大矣,而不能置于虚空之外;虚空可谓无尽矣,而不能置于吾心之外。故曰:以心观物,物无大小。”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山水画以其无尽的虚空妙境,的确容纳了艺术家的心观内照,容纳了宇宙万象的真实与化生。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首先要确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山水画的创作观,并能把自己置身于“观”的核心,在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内涵上才能做到深入的挖掘和创作。
读李守玉先生的山水作品,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大山水观念下的山水精神状态。不难看出,他的山水是建立在传统山水文化精神基础上和写生基础上的一种认识观和情感观的再现。
守玉先生的山水有法而依,有源有流,足可见他对传统山水画的研习和继承。我们知道,中国画的造型,不仅要形似,还要有“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用笔。骨气,骨是骨骼,反应在线条中是内在的力量。气是活的、是流动的生命。骨要吃透结构,把结构变成生动的形象,然后才能落笔成形。因为守玉注重写生,所以结构是他所要体现的。北方的雄浑,南方的秀雅,都能通过不同的山体结构展现,既有结构,又有笔墨。
这就要求画家对笔墨要有深入的功夫,以及对笔墨的文化理解。中国画的线,是建立在书法基础上的线,是有修养的线,是有情有意的线。在李守玉的山水中,营造的是中国传统山水所传承的法式,从构图到笔墨,从山树白云到林泉高境,都通过其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和驾驭,较好地诠释的他的山水观和人生观。
如何认识生活是创作中的至关因素,它决定着创作的内容。明代董其昌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强调创作要重视画外工夫,另一方面是要画家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找素材。清石涛说,作山水要“搜尽其峰打草稿”,在生活中,除了积累素材外,还要积累人生经验。守玉先生的作品成立重视传统笔墨,其创作主题和素材,也都充分地反应了他深入生活、以造化为师的创作态度,在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描绘中,体现了他的现实生活感受。
他的很多长卷,既吸收了传统形式中的审美方式,同时,又与写生中对动态山水的认知和把握紧密结合,整体布局开张大气,每一个部分都精谨不苟,把描绘万物置于动态的山水感受之中,很有意味。
当下的山水画的发展实际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东西南北大写生,成功的完成了对传统山水画的改造。面临当代生活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段,如何进一步发展山水画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李守玉先生基于对传统的认知和学习,坚守传统,融自己的认知于传统和当代精神,正在努力践行着一位山水画家的创新责任。
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
编辑李毅峰于壬寅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