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为什么要用三发动机?几年前的论文揭密:油电混合增程技术

仝老板开会 2025-01-11 19:59:21

如果给你一架战斗机,让它既能飞得快,还得飞得远,你觉得能实现吗?一边需要超音速狂飙,一边又要扛住长途飞行的耗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意思?

但我国六代机“歼-36”似乎给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解法——它采用三发动机布局,结合油电混合增程技术,硬生生想把这“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么,这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设计,究竟有什么样的技术含义?背后又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尝试与突破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在六代机的研发上,“速度和续航”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为了达到超音速巡航的目标,战斗机需要强劲的动力,也就是更大的发动机推力;而更大的动力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燃料消耗,这直接影响了续航能力。

你看,像当年的美国SR-71“黑鸟”,确实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超高巡航,但它的普惠J58发动机使得燃料像开了闸的水一样泄出去,飞一趟下来油尽灯枯,只能靠加油机一路伺候。所以说,速度和续航简直就是个死对头。

美军在自己的六代机上祭出了“变循环发动机”这张王牌,希望通过发动机切换模式来平衡速度和续航。然而,这种技术虽然听着牛,可里面的技术门槛高得离谱,热力震荡和材料瓶颈成了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搞到现在还没搞利索。

和他们走“顶天立地”的高难路线不同,我国的歼-36则采用了脚踏实地的想法:既然发动机技术在短期内难以超越,那就靠数量和配置补齐性能差距,它用三个发动机+多种进气道组合的设计,杀出了一条看似四不像的技术路线。

别看现在大家都觉得三发动机布局听起来还挺有想象力,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是头一回出现在人类的脑壳里。60、70年代的英国“BAC TSR-2”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款战斗轰炸机为了远程多用途而设计,也曾尝试类似的复杂进气布局,结果却因为技术过于超前和成本飙升,在试飞成功后直接中途夭折,成为航空史上一声短促的惊叹。

歼-36这次重拾类似概念,显然是有备而来——它的油电混合技术可以优化燃油使用,大幅削减了高复杂机体设计带来的成本压力。这就好比走别人摔倒的老路,但脚下踩了一双更合适的鞋子。

再来看另一个老例子——SR-71“黑鸟”。作为一款速度之王,它的高速性能无人可敌,但它的问题硬伤也很经典:巡航时的燃料消耗极高导致续航特别短,“跑得快,但喘不了远气”。

相比之下,歼-36的三发动机设计通过切换模式,能够在低速和高速巡航之间找到一个技术平衡点。高速巡航时,它集中爆发,而需求较低速航程时,油电技术协助降低消耗,避免“燃油见底”这种尴尬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踩着“黑鸟”的肩膀解决的一个老难题。

走到今天,歼-36的三发动机布局绝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脑洞”,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堆出来的。说到积累,就不得不提我国早期的“运-10”项目,这款大型客机虽然因多种原因被搁置,但它留下了珍贵的技术经验。

那时候我们研发过的多发动机机体、动力控制系统,无形中成为后来战斗机研发设计的“铺路石”。歼-36通过重新审视多发动机的动力整合,将这些积累转化为新时期的技术优势。

说起更“接地气”的研究背景,我们还得关注一篇在2019年发表的国内论文——这篇论文首次提出了“背负式大S弯进气道”的设计理念。它将发动机置于机体背部,并结合“DSI进气道”与机翼下进气的组合设计,不仅减小了雷达反射面积,还优化了流体性能和隐身能力。你说,这份设计看着都透着点“将军胆”,而歼-36敢于将它应用到实际模型中,显然是下了很大的研究功夫。

美国作为航空技术的“老大哥”,近年来在六代机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他们目前主攻方向集中在“变循环发动机”领域,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根据飞行状态在亚音速、超音速、巡航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模式,像变速自行车那样随意切档听着很酷炫,但问题是它太过复杂,动则上千度的高温环境对材料和热处理要求简直“丧心病狂”,迄今为止依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歼-36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多发动机组合,分工明确,分别用于不同场景这“一件事一件事干”的思路,虽然不如美国的方式那么统一,但胜在路线务实且更符合现阶段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积累。

这里还要谈到“战术适用性”的问题。如果说美国的设计思路是追求“大而全”,那么我国歼-36的路线像极了“小而精”。三发动机+背负式进气布局不仅实现了在隐身和气动性能上的双重优化,同时还为应对多任务场景提供了处理空间。未来复杂的空战环境中,这样灵活的架构既可以高强度作战,也适合远距离巡航。可以说,它的“三”不仅仅是数量的概念,更是一种组合设计的突破。

歼-36是我国迈向六代机时代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没有完全按照“别人家的答案”来走,而是用自己的逻辑,跳出了框定的技术框架。这种低调却务实的思路,或许正契合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思路:试图用一种超越传统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架新的战斗机,不仅要具有“杀手锏”般的先进技术,还需要综合考量成本、实用性和技术的可实现程度。歼-36代表的,不仅是一台战斗机的诞生,更是一种适应未来挑战的设计理念。

歼-36的三发动机设计,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人多力量大”,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种“人多”安排得当有章法,显然是在用一种既理性又大胆的方式回答航空技术的“老难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6 阅读:1863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94

用户12xxx94

20
2025-01-13 13:01

氢弹的于敏构造,就是中国人的创新,中国有的是聪明人[得瑟]

my god 回复 01-13 20:45
只有中国可以

煤球

煤球

15
2025-01-12 19:46

通篇下来等于啥也没说,啥是油电混合给个概念呀?背负式进气道一点也不新鲜早就有的,单发能解决的最好,两发也不错是主流,三发必然增加复杂性减少可靠性这是常识,也就是“死重”占用空间多用油料,竟然成灵活机变[呲牙笑]

天地我逍遥 回复 01-13 14:26
五十万吧

皂滑弄人

皂滑弄人

5
2025-01-14 00:39

我感觉是涡轮增压吧[得瑟]

仰望苍穹

仰望苍穹

3
2025-01-14 21:33

瞎扯淡!

my god

my god

3
2025-01-13 20:45

哈哈哈

用户10xxx38

用户10xxx38

3
2025-01-13 21:53

你他妈的啥也没说!

zhaixiaomaomao

zhaixiaomaomao

1
2025-01-15 12:11

就是大了两台推不动而已

仝老板开会

仝老板开会

感谢我们相遇,在这里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