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的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节气的含义是“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反映了自然界物候变化和气候特点。清明节气最早是由古人观测一颗名为大火星的偕日恒星来确定的。大火星即心宿二,又名天蝎座α星,是一颗散发出火红色光芒的一等亮度恒星,又称商星、辰星。大火星属于四象中的青龙象。它所在的心宿位于青龙的心脏部位,心宿也由此得名。青龙象包括东方七宿,第一宿为角宿,象征龙头。春季时,角宿先于心宿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中,角宿在东方开始升起的时候就是民间俗称的“龙抬头”。
清明节气时,大火星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预示着春耕放火烧荒的时间到了。这是早期迁移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后来,随着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大火星观测和祭祀逐渐衰落,但留下了寒食禁火、清明点火等习俗。
清明节气还有一个物候现象是“虹始见”。虹是由太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弧形光带。虹出现在雨后或雨中太阳对面的天空上,通常呈半圆形或圆形。虹始见意味着春雨频繁,空气湿润,太阳高度适宜形成虹。虹也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清明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转暖、阳光明媚、春雨增多、干湿交替。这时南方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也开始断雪,进入春意融融的季节。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造成春寒或降温,甚至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清明节气也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发的时段,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清明节气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期,人们纷纷下田抢晴播种早作。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北方也开始播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清明节不仅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和踏青游玩是清明节的两大习俗主题。扫墓祭祖是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踏青游玩是对春天的享受和热爱。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对生命和死亡的理性认识,对先祖和历史的敬重缅怀,对生活和未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