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驻站》中,郭京飞饰演的常胜来到东寨站后,面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如何与东寨村村民相处。
站内那个反派站长郑义时不时给他制造麻烦,但最大的难题还是村民的态度和行为。
这部剧让我感觉编剧似乎有意无意地把“穷”当作了原罪。
近几年来,不少电视剧似乎约定俗成了一种规则:剧中那些高大上、伟光正的角色,经济条件都比较好;而那些无耻可恶、尽显人心丑态的角色,往往都是穷人。
这种设定不仅出现在《驻站》中,也成了其他剧集常见的套路。
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因素绝不仅仅是经济条件。
现实生活中,穷人和富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善恶界限,但在电视剧里,这却愈发成为一种不可动摇的准则。
《驻站》中的东寨村村民几乎被刻画成了无可救药的恶人。
比如张莱西被抓那件事,常胜就被孤立了。
村民们根本不关心常胜有没有证据证明张莱西偷东西。
张莱西那伙人每天无所事事,但吃喝不愁,钱从哪里来的?
他们同村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张莱西偷东西的事,顶多瞒个一两天。
更何况,张莱西是大晚上被抓的,正常人谁会在半夜三更潜入火车站呢?
然而,东寨村的人却选择站在张莱西一边,孤立排挤常胜。
这让我觉得,村民们好像认为张莱西偷东西没错,是常胜多管闲事。
反正没偷自家的东西,偷就偷了吧。
村里可能还有不少人抱着和张莱西一样的想法。
再看王喜柱响应上级养羊政策的例子,羊还是免费给的,一开始却没人愿意养。
这反映出村民们只想坐享其成,不愿意付出劳动。
常胜为了铁路运营安全,修补铁网漏洞,结果村民因为涵洞积水问题要求他赔钱。
这剧情让人觉得东寨村民极其自私自利,目光短浅。
其实解决涵洞积水问题并不难,只要几个壮劳力花一上午时间就能搞定。
可事实是,根本没人愿意帮忙,连赵广田干一天就撂挑子了。
常胜只好自己用土和砖块填平了坑。
以前东寨村出行路过涵洞时,积水也没人管过。
王喜柱只在乎流动红旗,对其他事情毫不在意。
涵洞问题解决了,他还广播这件事,仿佛自己做了多大的贡献,村民们也心安理得地走那条路了。
这样的剧情设定,实际上把村民刻画成了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常胜则像是救世主。
这种套路看起来确实有些别扭,总感觉编剧习惯了踩穷人一脚,认为穷就应该集结人性丑陋的一面,富有就应该代表人心光辉的一面。
这种思想真的很有病。
我理解编剧想要表达的是社会底层人民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所有负面情绪都归结到贫穷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经济状况来定义人的善恶。
希望未来的剧作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展现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将贫困等同于丑恶。
从这个角度来看,《驻站》虽然试图反映某些社会现象,但在人物塑造上过于片面,缺乏深度和立体感。
如果能把更多笔墨放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上,或许能让观众产生更深的共鸣。
毕竟,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误解的村庄生活。
常胜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但也带来了改变的机会。
村民们的选择和反应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尽管剧情设定存在争议,但它确实让我们思考了贫困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希望未来的作品能在这一领域做出更有深度的探索。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编剧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不过,这种观察有时显得过于片面,忽略了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每一个角色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或许会对整个故事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驻站》虽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但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仍需更加谨慎和深入。
希望未来的创作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元化、更具启发性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