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主席是如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主席是如何裁决陈毅与粟裕分歧的?】 首先说明一下,战争年代,不同视角、不同思维、不同环境,对战争和战争指导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甚至是争论和分歧,完全是正常的。 对于陈毅、粟裕关于战争初期外线出击还是内线歼敌的争论问题,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采取了非常冷静的做法,也体现了军事上的高度民主。在收到粟裕和华中分局关于华中野战军“留在苏中打一仗再走”的两封电报后,毛泽东主席于6月30日当天即发出了两份电报,一个是给华中分局和粟裕,告知华中主力“暂缓调动”;一个是给陈毅,认为“华中分局主力留苏中作战,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 尽管毛泽东主席是在征求陈毅的意见,但此时不难看出,他已觉得华中分局和粟裕的意见“似有理由”。紧接着,毛泽东主席又正式明确:“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7月13日毛泽东主席又进一步指出:“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显然,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此时采纳了粟裕和华中分局的建议,改变了最初华中野战军外线出击淮南的作战方针。 虽然军委同意先在内线打几仗,但陈粟二人关于内线外线作战问题的争执并没有结束。 特别是这种争执,在关于淮南5旅到底是东调苏中参战,还是继续留在淮南外线作战,双方电报往来频繁,争论激烈,各不相让。 8月5日,粟裕在给中央军委和陈毅的电报中甚至这样写道:“我坚决要求5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而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斗胆直陈,尚祈明示”。 实际上,粟裕很清楚,与老领导陈毅这样争论,从个人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上来讲,并不一定合适。所以,他这次用了“斗胆直陈”,以示自己的意见坚持不变。 我们说,陈粟之争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旅的使用方向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折射的是华中野战军到底是仍在苏中内线歼敌,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进行外线出击的方针问题。 我们看,毛泽东主席又是怎么裁决的呢?(以上转自帅克专栏《粟裕十大“斗胆直陈”独家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