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如果不提出举行淮海战役,那么,华野大军下一个作战方向应该到哪里呢?肯定不是淮海地区,而是中原地区。为何这样说呢? 豫东战役大胜后,证明中原确有大仗可打,中央军委总体思路仍是“中原定则天下定,中原失则天下失”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中央军委是把南线作战的重心继续放在中原这个方向上的。这一点通过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和周恩来的讲话也可以得到佐证。 朱德总司令在1948年8月23日的一次讲话中说:“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10月1日朱总司令又说道:“今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中原是决战的战场”。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著名的“9月会议”。周恩来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代总参谋长,在报告军事计划要点时这样说道:第三年我军的作战,南线“重心在中原”,“北线重心在北宁路”。周恩来是代表中央军委作的报告,自然他的报告代表的也是中央军委的意见。 基于上述情况,粟裕提出不是在中原,而是在徐蚌地区举行淮海战役,显然是与中央军委确定的作战重心不一致。所以,他提出的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不亚于一次“斗胆直陈”,是有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好在中央军委高度军事民主,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才有了人民革命战争最大的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