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乌克兰战争,看粟裕和平年代备战打仗的初心与意识】 1958年,粟裕在受到错误批判后,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同时被要求不能接触部队。按说,此时的他完全可以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为革命事业“斗胆直陈”,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时刻心系备战和打仗的事。但粟裕仍是不忘初心,哪怕是他已“靠边站”,哪怕是他已坐“冷板凳”,但他仍不顾政治风险敢于“斗胆直陈”,敢于向中央表达他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建议想法,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革命本色。 一如战争年代一样,和平时期,据称粟裕仍是给军委写报告提建议最多的高级将领之一。特别是有些报告,是在“WG”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政治高压下写出来的,这些报告无异于战争年代的“斗胆直陈”,可以说非常有分量、非常有担当、非常有影响。 帅克在《粟裕十大“斗胆直陈”》专栏中,特意推出了建国后粟裕勇于“斗胆直陈”的一则事例。这个事例就是1973年除夕夜,他不顾夫人楚青的阻拦,坚持大年夜给中央军委写报告,主要就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指导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 粟裕的这份报告,是林彪“九一三事件”后,给中央军委写的第一份报告。我们回过头来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针对当时“军事领域存在的一些左的和形而上学的东西”,粟裕敢于担当政治风险,敢于提出真知灼见,殊为难得和不易。 联想到现在爆发的乌克兰战争,我们不禁愈发感到:像粟裕大将这样始终保持备战打仗初心的职业军人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叹服!像粟裕大将这样始终孜孜追求能打仗打胜仗的职业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与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