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吗? 明代的宦官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他原本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的一个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曾到过麦加朝圣,这使郑和在幼年时期就能了解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风土人情。后来,郑和到宫中做了太监,皇帝赐姓郑。在家中,他排行第三,小名三宝,因此大家都叫他“三宝太监”。 公元1405年至1430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的委派,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率领着庞大的舰队从江苏省太仓县刘家港出发,经过越南南部、爪哇,穿过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冲破惊涛骇浪,远抵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并曾绕道马达加斯加岛南端返航,途经数十个国家,行程达十万余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3周多。郑和把中国的瓷器、丝绸、金银铜器、茶叶等特产带给了所到的国家,并把各国的香料、胡椒、象牙、宝石等带回中国,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交往,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他首航比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早 87 年,比麦哲伦完成环绕世界一周的航行早103年。其舰队规模最大时达六十多艘巨舶,水手有二万七千余人。舰队中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载重量在千吨以上。船舶采用“分舱密封”的先进构造,航行时则采用指南针、海图等先进技术,以及“牵星过洋”的天文知识进行夜航。在当时,这些都是西欧国家远洋船队远不能及的。 在七次航行中,郑和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航海地理和天文导航等科学知识,绘制出敦睦四海的“航海地图”,并把先进的航海技术传到了其他国家,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