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吗?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族的武力威胁下,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从此,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476年,大约三百年的光景是春秋时期。这时,周王室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控制国家的力量,诸侯们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命令,也不向王室朝贡,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领导权,进行了长期、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渐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相继称霸,这五人合称为“春秋五霸”。当时,有一部叫《春秋》的史书详细记述了这段历史,因此历史上就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经过春秋激烈的争霸战争,许多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只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个大国的诸侯,都先后称王。为了争夺土地,七国之间的战争不断,而且规模更大更剧烈,战争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宣告结束,于是历史上就将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的这段时间称为“战国”。 在战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各个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封建性的社会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交流,为将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