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百家争鸣”是怎么回事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瓦解、崩溃,封建制萌芽、成长的大变革时代。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更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因此各阶级、各阶层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家和代言人来表达本阶层的政治主张。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往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了,少数贵族已经不可能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文化教育也开始普及到民间。 随着政治思想的活跃,在这个领域内出现了许多学派。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名家、阴阳家等,而在同一家内又不停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各家都希望以自己的学说来治理天下,而且他们的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因此各国的封建君主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采取“兼而礼之”的态度,允许他们展开批判及论战。 这一时期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苟子、墨子、商鞅、韩非子、孙武、吴起、孙膑、惠施、公孙龙、邹衍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人们称他们为“诸子百家”。这些人大多广收门徒、纷纷著书立说,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人们就称这种局面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活跃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