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野战军“七月分兵”后粟裕经受了哪些巨大的压力和批评?他为何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电引咎自责,请中央给予“应得之处分”呢? 本来,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我军处于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各方面有个不适应过程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粟裕来讲,却经受了比任何一个人都大的压力和批评。 一是战事不顺带来的巨大压力。当时,华野大军分兵三路,外线有两路,其中2个纵队兵出鲁南,3个纵队兵出鲁西南;还有4个纵队在陈毅粟裕率领下坚持内线作战。无论是外线出击的两路大军,还是留在内线的4个纵队,仗打得都不好。特别是内线部队打的南麻、临朐两个战役,是粟裕亲自指挥的,都打成了消耗仗。这也是粟裕指挥生涯中为数极少的两个失利之仗。这种情况下,粟裕的心境可想而知,到底有多不好! 二是意见不统一带来的巨大压力。战争时期我军有这样一个习惯,仗打完后通常都要做一个总结。主要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但对这次南麻、临朐两个战役的失利,在陈毅、谭震林和粟裕三人之间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刚开始时,陈毅和谭震林建议粟裕来写这个战役总结,而当粟裕拿出总结报告的时候,陈毅和谭震林均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俩认为,两个战役在战略指导上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主要是在战役筹划和部署上出了问题。而粟裕对这一点又不太认同。在统一不了思想的情况下,粟裕只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的“斗胆直陈”:他干脆以个人名义向中央直接发电,引咎自责,请中央给予处分。 三是陈毅、谭震林批评带来的巨大压力。意见不统一也就罢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谭震林亲自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是通过陈毅转给粟裕的。谭震林在信中对粟裕尽管也有一些鼓励的话,但更多的是给予了批评甚至是指责,称粟裕“在思想上存在轻敌现象、筹划作战上不够长远、战术布置上不够讲究”。而陈毅又赞同谭震林的意见,认为“此信对粟裕有所帮助”。 此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敌情十万火急,急需陈粟大军支援配合。而这边恰又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问题。粟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五内如焚”。可见他的压力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