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进军阶段的郎广战役中,为什么说粟裕的“请总前委追认批准”是比“斗胆直陈”、“先斩后奏”还“更过分、更严重”的行为呢? 渡江战役打过长江后,中集团原计划是在包围宣城后,主力集结休整一天。而对战场态势异常敏感的粟裕深知,如部队休整,很可能给逃敌以喘息,让其退到上海、杭州等地,这样势必给后续作战带来相当的麻烦。 为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粟裕直接令中集团的第7、第9两兵团与东集团实施东西对进,大范围的大进军,快速兜击截住敌人。粟裕一边部署下达作战任务,一边于4月22日17时上报军委和总前委。他在电报中这样写道:“此间各部已照上述部署进行,请7、9兵团即遵此电执行,并请总前委追认批准。” 某种程度上说,“请总前委追认批准”,这比“斗胆直陈”还“严重”。因为你这不仅仅是机断专行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先斩后奏的问题,而是不但先斩后奏,还提请“总前委追认批准”,这无异于请总前委必须默认你的行为。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甚至还有点“绑架总前委”的意味。 对于粟裕的“请总前委追认批准”,总前委表现出了高度的军事民主,表现出了宽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他们非但没有对粟裕有半点苛责,反而是收到电报后,当即于23日2时连夜快速复电粟裕:“同意你们的部署,望7、9兵团迅速打通东西联系”。 透过这一电报往复,我们看,那一代将帅战争的意识是多么的强,敌情意识是多么强,处置应对情况又是多么的及时高效!真是令人叹服! 最终,郎广战役仅经一天多激战,便全歼敌5个军8万余人。其中生俘军长、副军长以下官兵5万余人。 回过头来看,完全可以说,没有粟裕的机断专行和“请总前委追认批准”,便没有郎广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