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国在1969年就能完成载人登

美国在1969年就能完成载人登月,为什么到现在却不行了? 很多人解释是美国在航天竞赛时期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阿波罗计划”项目的资金占当年全部科技投入的20%,约占当年美国GDP的0.57%,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年投入只有500多亿美元,分到载人登月上的资金就更少。 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边际效应是很大的,技术优势很容易就能抵消资金上的劣势。当年用于航天通信、控制、信息处理等核心设备使用的都是晶体管,技术非常落后,英特尔在1971年发布的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采用英特尔10微米PMOS技术生产,包含2000多个晶体管,都被认为是微处理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随着高集成电路的出现,晶体管就落伍了,对当年的微处理器几乎是降维打击。 就以华为麒麟990芯片来说,它采用7纳米工艺制造,在指甲盖大小的电路板上,拥有103亿个晶体管,数量是英特尔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的500万倍。也就是说,50年前需要用500万个微处理器4004才能完成的任务,一个几千元的麒麟990芯片就能胜任。 一进一出,能节省多少经费?经费不足论可以休矣。 真正的原因是火箭技术的停步不前。火箭技术在二战末期出现雏形,最早用于德国研制的V-1、V-2火箭上,德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二战结束后,美国按图索骥,对照名单将德国最顶尖的火箭专家一网打尽,苏联则搜刮走了剩余的火箭专家,这才有了上世纪60年代航天竞赛的盛况。 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在火箭推进技术方面的进步并不大,仍然采用工质推进方式。如果说晶体管到微芯片的进步相当于从弓箭到现代步枪,那么火箭推进技术就好比从生铁大刀发展到材料更好的大刀,技术原理并没有进步。 另外,由于航天竞赛的落幕、美国去工业化、航天商业化等外部原因,美国的火箭推进技术相比于上世纪70年代其实是在倒退。 事实上,美国载人登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已经经历了数次失败,至今达不到测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