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上,周总理做了怎样的发言?毛主席:他历来如此和稀泥

历史系小狼 2025-01-07 11:55:44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曾召开过一次会议,揭开了近代史上极其晦涩的一页,它就是庐山会议。

庐山会议不是单指一个会议,而是三次会议的总称。它到底讲了什么,会议上又发生了什么事,细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彭老总的发言激怒了毛主席,从而产生了后续一系列的“检讨”会议。

这场会议不仅让毛主席和彭老总之间产生了误会,还把周总理拉下了水。

针对彭老总的“检讨”会议上,周总理的表现让毛主席不是很满意。对此,毛主席笑着说了一句:“他历来如此,和稀泥。”

这话乍一听有点严重了。那么,周总理在庐山会议上说了什么?毛主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庐山会议中的周总理

众所周知,毛主席和周总理合作半个世纪之久,是公认的“黄金搭档”。两人共同进步,共同奋斗,发生分歧的次数实在不多。周总理在庐山会议中被毛主席拎出来说,倒也不是毛主席突然起意,苗头其实早就有了。

1957年11月,毛主席去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期间,他和赫鲁晓夫在会客室谈到了接班人的问题。

早在三年前,毛主席就讲过,他不想当国家领袖了,因为他厌倦了各种各样的国事活动。为此,他开始暗中物色接替他的人选。

毛主席告诉赫鲁晓夫,他看中的有四个人。一个是刘少奇,一个是朱德,一个是邓小平,剩下的那个人,就是周总理。

毛主席对这四人都做了评价。说到周总理时,他是这样说的:“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但是周恩来政治上弱点……但他是个好人。”

这个好人,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狭义上的好人,它的含义要广泛许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没有任何私心,也没有丝毫坏心思的人。

所以,从毛主席的话来看,周总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毛主席不可能对他有意见。那么,这里的“政治上弱点”指的又是什么呢?庐山会议之后,这个答案就出来了。

1959年6月28日,周总理怀着激动又高兴的心情,坐上了前往九江的客轮。

在出发之前,周总理就知道,这次的庐山会议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的,他很高兴国家能够及时止损。虽然目前问题很多,但如果大家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光明前途的到来指日可待。

心情好的周总理还邀请大家,会议结束了后,去他家做客。

只不过,周总理怎么都想不到,这场会议会因彭老总的一通发言,而崩坏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7月2日,会议的第一天,进展顺利,气氛比较轻松,与会人员都很愉快,周总理也趁机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巩固的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周总理在发言的时候,没有加入任何主观评价,挑明是是非非,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准确而客观。这一行为,被很多人讽刺说是明哲保身,还有人说他思想保守。

对于这些无端指责,周总理统统视而不见,埋头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是中国的大管家,要做的事儿太多了。更何况,经过了一系列风波,如何让中国社会重回正轨,才是目前他最需要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做法是对的。相比较于抓着错误不放,如何调整补救要更重要。只不过,彭老总和周总理的做法完全不同。

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彭老总发言7次,每次发言,秘书都被惊得手抖。不仅如此,彭老总还写了一封信,因此惹怒毛主席,庐山会议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

那么,周总理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周总理认为彭老总的信是没有问题的。

毛主席的秘书李锐曾在7月20日的舞会上,问周总理对彭老总的信是什么看法。周总理回答:“那没有什么吧?”意思就是,这是很正常的。

注意,周总理这时候并不知道毛主席真正的态度,也没有人告诉他。一直到7月23日,毛主席发表讲话,对这封信定性时,周总理都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就导致,他在这次事件中十分被动。

7月31日,毛主席在自己的住处又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上,周总理显得忧心忡忡,对毛主席和彭老总的矛盾束手无策,只能尽最大努力平衡局面。

满室的火药味中,周总理很少发言,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一下彭老总在庐山会议中的表现是欠妥的,不慎重。

随后,周总理话锋一转,开始检讨自己的错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我没有将工作做好,致使彭德怀同志过问此事,酿成今日的错误。”

毛主席听到周总理的发言,没有当场表态,只是在事后说:“他历来如此,和稀泥。”

这个“历来”二字就很有灵性,说明这不是第一次了呗?那么,毛主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个答案,还要从周总理身上寻找。

甘当八级泥瓦匠的周总理

首先需要指出,毛主席说周总理和稀泥,并不是在骂他,可理解为我们现在说的吐槽。朋友战友之间,吐槽一下无伤大雅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和稀泥”呢?

毛主席曾形容周总理的性格是一半“虎气”,一半“猴气”。而他自己呢,则自评为七分“虎气”,三分“猴气”。

这里的“虎气”指的是什么?结合毛主席的性格和他做的事来看,“虎气”就是指原则性,一种坚定不移的立场。

上文提到,毛主席曾在赫鲁晓夫面前说,周总理政治上要弱一点。当时,赫鲁晓夫没有做出正面评价,而是拿米高扬作对比。

“米高扬也是政治上原则性不够强,拿掉谁他都难过……但他是个好人。”

所以,这里的“虎气”,大概率就是指政治原则。

在很多国家大事上,毛主席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强的原则性,寸步不让。比如在大多数中央领导人的反对下打抗美援朝,又比如和苏联翻脸,在赫鲁晓夫来谈联合舰队的问题时,怎么都不松口。

周总理和毛主席一样。只要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周总理都非常强硬。他是一位革命意志硬如钢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论发生什么事,他永远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就是他性格中,一半“虎气”的来源。

毛主席说周总理政治上弱一点,不是说他革命意志和革命信仰不坚定,而是说他在某些政治问题上原则性不够,缺乏“虎气”。

周总理那一脉的始祖周敦颐是儒家学者。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周总理从小就生活在谦恭有礼的儒学氛围中,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周总理的性格里,必然有源自儒家文化的温和谦逊。

我们提起周总理时,都离不开“温文尔雅”、“温良如玉”“君子端方”这类词语。他既是真君子,又是大丈夫。

在这种前提下,周总理的“虎气”就弱了两分。他的性格里,始终有顾全情义之下,谦和有余、直言不足的一面,有失锋锐。

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猴气”,也是毛主席对赫鲁晓夫说的,周总理“政治上的弱点”,简称:和稀泥。

坦白说,对于周总理的“和稀泥”行为,毛主席没有怪过他,就是很无奈,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毕竟,没有谁的性格是完美无缺的,周总理并没有错,反而居功至伟。无论是毛主席还是中国,都离不开这个优秀的“大管家”。

毛主席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笑着吐槽一下。

那么,周总理知道自己性格里的“猴气”吗?知道自己有时候在“和稀泥”吗?答案是肯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多次跟人说过,自己不是帅才。一次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主席钦点周总理,结果周总理连连摆手,说自己理理家就行,做不了帅。

这是一种谦让,更是一种自知。

周总理知道自己的“虎气”不足以做帅才,所以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这比那些明明没有本事,却还要硬上的人,不知好了多少。

少了两分“虎气”,周总理就有了比常人更缜密的心思。这种缜密若要形容,大概就四个字:举轻若重。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周总理和薄一波聊天,让他说说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工作方法。

薄一波不敢贸然发言,把问题又推给了周总理。周总理认真地总结,邓小平是“举重若轻”,刘伯承是“举轻若重”,所以两人才配合完美。

薄一波曾在晋冀鲁豫和刘伯承、邓小平共事多年,深知这八个字的准确性。他点点头,语气充满佩服:“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

周总理沉思一会儿,又问:“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这问题像是问薄一波,又像是在问自己。不等薄一波回答,周总理就说:“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

说完,周总理调转话头,又说:“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什么意思呢?总结来说,就是周总理善于管一些杂事儿。大到外交经济,小到服务员的工作,他啥都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一些部长、司长、局长都不屑一顾的琐事、小事,周总理统统揽下,而且管得仔细认真,势必要管出一个结果来。

我们常说日理万机,周总理是日理千万机。可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什么都管,怎么管得过来呢?于是,总理就日也干,夜也干,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把自己的身体都干垮了。

这份任劳任怨,谦和温顺的“猴气”,何尝不是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呢?

正是有了这一腔深爱,所以周总理时刻严谨要求自己,不敢行差踏错一步。

对外,他专业强势,风度翩翩,是中国外交舞台上最闪耀的代言人。对内,他鞠躬尽瘁,面面俱到,就像一个操碎了心的大管家。家里出现矛盾的时候,他想方设法地让局势降温,把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最小化。

在周总理眼中,所谓的站队是没有意义的,追究谁对谁错也是没有意义的,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的关注点。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没有任何私心。

庐山会议上,周总理认为彭老总没错,之所以在会上批判他,是因为周总理知道毛主席的性格。如果他和彭老总站在一起,毛主席会更加火大,这无疑会激化矛盾,让事情更严重。

领导人失和,到最后,为这场悲剧买单的,只能是国家和人民。

所以,周总理选择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打一下彭老总,再打一下他自己,希望能让此事翻篇。

在毛主席看来,这种行为就是原则立场不够坚定,“猴气”过重。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说周总理是在“和稀泥”。

共同奋斗多年,周总理自然知道毛主席对他的看法,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和稀泥”没什么两样,但他觉得自己没有错。而且,庐山会议之后,他又和了一次“稀泥”。

文革初期,周总理在中南海接待红卫兵代表。

当时,在席卷全国的浪潮中,周总理强支病体,既要忍着不闹翻脸,为今后的平乱争取机会,又要管理问题成堆的国家,还要保护老干部,可谓呕心沥血。

这次接见代表,周总理告诉红卫兵,不要一切都反,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要注意政策,注意质量和效果,不要光喊口号搞形式。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小将们听得一脸懵。说周总理不支持他们吧?他又说注重质量和效果,不要搞形式主义。说周总理支持他们吧?又给他们画了一个框框,让他们一分为二地反。所以,周总理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一个红卫兵大喊道:“总理,你不要和稀泥!”

周总理听到这话,脸上严肃起来。他正经又不失风趣地说:“我就是和稀泥。我是八级泥瓦匠,专门和稀泥,但我和的是革命稀泥!”

这话一说完,大家都笑了。

由此可见,周总理一直知道自己有“和稀泥”的爱好,这固然和他骨子里的“猴气”有关,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呢?

在夹缝中工作,在重负下前行。如果说毛主席是挑战者的话,那么周总理就是中和者。

我们需要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挑战者,也需要心细如发,专门“和稀泥”的中和者。挑战者很伟大,中和者同样伟大。

更何况,像周总理这种能把“中和”做到极致的人,古今中外还真找不出几个,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人。

所以,和稀泥也好,举轻若重也罢,周总理都是有着远大战略眼光和决断能力的大政治家,是名垂青史的千古伟人。

他多次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却从不以功臣的身份自居。他把看似“普通”的事情做成不普通,让看似微小的“细节”发挥巨大作用,勤勤恳恳,为国家奉献一生。他说自己举轻若重,但实际上,却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永远是人民的好总理。

0 阅读:6
历史系小狼

历史系小狼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