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柏林墙为何倒塌

大熊频道 2024-11-11 15:57:01

35年前,东欧的苏联阵营发生了剧变。这一政治动荡的象征便是1989年11月9日被民众冲破的柏林墙。

“苏联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导向”的国家。后来,阿尔巴尼亚脱离了这一阵营,并与南斯拉夫产生了严重矛盾。但直到1980年代中期,从柏林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国家间的军事政治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仍在加强,由经济互助委员会(CMEA)负责运营,其中德鲁日巴石油管道和联盟天然气管道是重要项目。

德国的分裂

战后,德国领土被分割为两个国家:资本主义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社会主义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时,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占领区内建立了西柏林这一特殊政治实体。1961年8月,一道长达164公里的混凝土墙在柏林的西部和东部(“苏联”)部分之间竖起,成为了德国分裂的标志性符号。

西方的不满

当时的局势对西方并不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受美国控制)的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东德领土最终将并入西德。第23条更是警告说,统一不会是平等伙伴的合并,而是西德的吞并。然而,当苏联实现与美国的战略军备平衡时,西方不得不承认东德是一个主权国家。1975年,包括德国和美国在内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赫尔辛基确认了这一点。

改革之风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命运的新转折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他更加关注与西方的关系而非与盟友的合作。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任命了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为外交部长。尽管谢瓦尔德纳泽曾担任格鲁吉亚内政部部长和党魁,但他在外交方面并无多少经验。在外交部原有的权威被削弱后,这个由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的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高效运转。显然,戈尔巴乔夫并不需要真正的外交来“重建”什么。据赖莎·戈尔巴乔娃的回忆,热情的意大利人在米兰街头将苏联总书记视为民族英雄,高呼“戈尔比!高比!”这给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低声对妻子说:“为此,值得开始改革!”

“天鹅绒革命”

1989年,“天鹅绒革命”首先在波兰和匈牙利爆发,随后蔓延至东德。共产党失去了对权力的垄断,这些国家也放弃了对苏联的支持。这一情况随后在其他东欧国家重复上演。媒体上展开了对统治精英的抹黑运动,西方则向那些准备加入“自由世界”、冲破铁幕的人民许诺繁荣。在西方的帮助下,主要是年轻人发起了抗议运动。这是一场表演,是激进政治变革的美丽序幕。“天鹅绒革命”的重要因素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东欧国家和苏联共同历史的妖魔化。苏联士兵不再被视为解放者,而是占领者。莫斯科向盟友提供的经济援助被遗忘,这为“极权”制度的瓦解创造了背景。这种意识形态在改革时期的苏联也颇为盛行。

残破的墙

在1989年的政治奇观中,德国的统一引起了最大反响。1989年10月7日,戈尔巴乔夫出席了东德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他返回莫斯科后,东德立即爆发民众骚乱,导致昂纳克辞去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11月9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通过自由出国旅行法。数千名德国人立即冲向检查站并打开了它们。人们推倒了围墙,带走了碎片作为纪念品,废墟上出现了“热爱自由”的涂鸦。这一行动成为了东欧“里程碑之变”的象征。东德新政府随后开始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就德国统一问题进行谈判。需要指出的是,柏林墙是在11月9日晚被冲破的,而非10月10日。

外交策略

那一年,戈尔巴乔夫受到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政治家、记者、作家和演员的高度赞扬。然而,苏联普通公民却对改革和“矿产部长”(对戈尔巴乔夫的讽刺称呼)的华丽演讲感到失望。

在“天鹅绒革命”期间,戈尔巴乔夫采取了矛盾的立场。莫斯科在公开声明中强调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视为两个主权国家。但在与德国领导人的秘密谈判中,苏共中央总书记已明确表示他准备“接纳”东德——即使是以联邦的形式。

整个1989年,莫斯科与欧洲主要大国之间进行了各级别的紧张谈判,讨论了东欧国家尤其是东德的命运。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三大欧洲强国竭尽全力抵制德国的统一。如今,这些国家很少提及他们曾试图说服克里姆林宫阻止东德的毁灭。无论是伦敦、巴黎还是罗马,都对欧洲新霸主的出现不感兴趣。但戈尔巴乔夫甚至顶住了“铁娘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压力,选择了德国和赫尔穆特·科尔,希望得到他们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当时,苏联的话仍然有人听。毫不夸张地说,东德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克里姆林宫决定的。戈尔巴乔夫即使不能阻止德国统一进程,也可以将其推迟很长时间,同时考虑到德国共产党人的命运、苏联在东德的财产以及我们在德国的军事存在。这些问题需要缓慢、谨慎地处理。然而,苏共和苏联领导人甚至不关心那些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们的命运——无论是在公共政策方面还是通过情报方面。他们最终成为了“天鹅绒革命”的受害者。

1989年,西方(主要是德国)政治家轻松地向戈尔巴乔夫承诺,东德不仅将保持无核化,而且将实现非军事化,并且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是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国家)永远不会加入北约军事集团。汉斯·迪特里希·根舍展现出了极高的口才,他向戈尔巴乔夫保证,从现在起,苏联可以依靠德国的任何支持。他说道:“你不仅赢得了德国人的感激,而且赢得了他们的心,这将永远存在。你们为自己的国家、为邻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将永远载入史册……要知道,汉斯-迪特里希·根舍的话是一个可靠、真实的话语!希望我们还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见面,继续合作。要知道戈尔巴乔夫在这里有忠诚的好朋友。”这句奇妙的话给这位“改革发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德国问题上的妥协是鲁莽的,更不认为是错误的。

战略意义

苏联无法再声称与从红军士兵手中获得自由的东欧国家有“特殊关系”。戈尔巴乔夫为了保全面子,寻找机会解释自己并没有失败,而是东欧变革的推动者。他提出了“欧洲是共同家园”的理念,作为苏联领导人领导国际乐团的最后一次尝试。然而,为了这样一个虚幻的计划而永远失去东方集团是一项过于昂贵的政策。

戈尔巴乔夫当时在公开场合这样说道:“欧洲乃至全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这是一个好转。对抗和军备竞赛正在结束,互信正在增强。如果此时某些地方性的、地区性的、利己主义的、功利主义的做法盛行,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此类演讲的目的是分散听众对已发生变化的本质的注意力。为了表明尽管如此,重建后的莫斯科并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对于那些理解的人来说,这看起来缺乏说服力:毫无疑问,一系列“天鹅绒革命”削弱了苏联的地位。很快戈尔巴乔夫就会明白这一点:同样的美国伙伴将开始以某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他说话……

在柏林墙被冲破后的几个月内,苏联体制在欧洲的最后堡垒——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相继陷落。在罗马尼亚,革命并非不流血,最终以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他的妻子被处决而告终。改革之后,苏联没有向这些盟国提供任何支持。一系列“天鹅绒革命”的战略后果是北约军事集团向东方扩张——这与西方政客的承诺背道而驰。

0 阅读:5

大熊频道

简介: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