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希特勒入侵波兰的时候,法国和英国意识到自己的备战不足以满足对抗德军的需要,英法两国的尚未为即将爆发的大战做好准备,为了武装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的军队,尤其是在目睹了德国空军梅塞施密特Me-109战斗机的精彩表现后,不约而同的向美国订购战斗机。当时,美国唯一能够量产大量出口的就是寇蒂斯P-40“战斧”战斗机,尽管这种战斗机在性能上也无法对抗德军的Me-109,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可惜,还没等到交货,法国就已经投降,皇家空军在接收了这些战斗机之后,经过测试认为P-40实在难以对抗高速灵活的ME109,为此,不列颠之战中皇家空军的主力依然是自产的“喷火”和“飓风”,皇家空军的P-40战斗机大多被打发到了地中海、北非和远东,即便在这些地区,干的也是对地攻击的脏活:实际上,不论是面对德军的Me-109还是面对日本陆军的一式战、海军的零战,P-40都很难获得胜算。
最出名的P-40战斗机使用者,当然是陈纳德手下“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飞虎队”。在美国官场上混的不怎么样的陈纳德是一个真正的空战天才,擅长利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考虑到P-40战斗机在俯冲时候的速度要比机体脆弱的零战更快,P-40的最大俯冲速度为800公里/小时,零战仅为560公里/小时,而且机体坚固能够承受日军7.7毫米机枪子弹的多次打击,零战则难以承受12.7毫米机枪的密集命中,“飞虎队”发明了一击就跑的战术,绝不陷入以日本飞机的缠斗,与以机动性见长的日本战斗机玩缠斗几乎等于自杀。
日本战斗机根本难以对付从高空俯冲下来的P-40战斗机,六挺12.7毫米航空机枪的弹雨足以击落任何日本飞机,攻击结束后继续俯冲直到脱离,寻机再次爬升高度发动下一次俯冲攻击。
坦白说,P-40并不是一架二战中的好战斗机,但合适的战术使得其创造了很高的交换比,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陈纳德及其手下的那帮野小子对其性能的创造性发挥。在其它战场,包括欧洲、北非、太平洋和苏联战场,P-40都是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即便是在中国战场,当P-47和P-51开始大量装备之后,P-40也开始大量执行对地攻击任务,风冷发动机相比P-51的液冷发动机具备更强的抗损失性能。不仅仅在中国,在二战爆发之初,P-40虽然性能不及其对手,但尚可使用,在数量上保持了规模,不至于被自己的对手完全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