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庆阳市六中一名19岁女生李某奕跳楼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事件源于2016年9月5日15时许,李某奕在庆阳六中高三(二)班上学期间,因突发胃病,被辅导老师安排在公寓楼D栋109宿舍卧床休息。当晚9时许,班主任吴永厚进入109宿舍询问李某奕病情时,用嘴亲吻其额头、脸部、嘴部等部位。(据《新京报》)
对于一个女生来说,突然遭遇人面兽心的班主任猥亵,其心理承受和创伤是巨大而长远的。
此后,李某奕患上了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一度服用过量镇定类药物四次自杀,也曾于2017年5月24日上到庆阳六中教学楼5楼欲跳楼自杀,但都被及时解救,自杀未遂。
2017年2月26日,李某奕在其父亲陪同下到公安局报案,称被其班主任吴永厚猥亵,要求查处。后来向检察院控诉吴永厚,检察院认为“情节轻微,不予起诉”。
在接连的抑郁症折磨和告状无门与无人搭理之后,2018年6月20日,女孩爬上学校教学楼跳楼身亡。年轻的消防员未能及时拉住,当场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
惨剧的发生,引发全国强烈关注,对于禽兽老师的谴责和相关部门的执法不力给予痛斥。
更让全国网友心痛和心酸的是,事发现场,楼下有多名群众围观,其中有人在鼓掌高喊“怎么还不跳”。事后,在多个视频发布平台,可看到有人将女孩跳楼视频对外发布,并附有“要跳就赶紧跳”、“等在楼下一个多小时好热,赶紧跳”的言论。
很多评论指出,李某奕的自杀从根源来说,其实是冷漠的看客以爱为名的他杀。
联系到相关部门推诿责任,不予立案的不作为,以及学校声称处罚该班主任会影响声誉,学校还给过女孩父亲一个35万的赔偿协议,但要求他放弃其他诉讼权利的不道德交易中。
这种来自权力部门以“爱”为名,是对于坏人做坏事后权衡利弊的考量,事件本身影响力对于今后名誉和德育的维护,对权高位重者的偏袒和助纣为虐,却偏偏这些所谓的名与德抵不过一个年轻的生命。
花季少女遭遇性侵,老师在校园猥亵学生,幼童遭遇老师暴力管教,这些来自权力阶层的为所欲为和肆无忌惮没有法律的严惩,直到当事人死亡之后,才迫于媒体的压力召开所谓的“媒体通气会”,给予平息民怨的一点“正义”,的确让人觉得人命轻如草芥。
在该事件中,我们在批判权力寻求营私舞弊的保护中,往往不能忽略的是为什么那些越听话的孩子越容易遭到侵扰?为什么越是忍让就越会让施暴者更加变本加厉?为什么冷漠的看客与欢呼的助推者很容易就将弱者推向深渊?
也许,甘肃庆阳李某奕和父亲在当地是人微言轻,胳膊拧不过大腿,又不懂得通过寻找媒体助力求得帮助,但是,从女儿一次又一次的想要通过吃镇定类药物以求解脱的行为中,不难发现,李某奕应该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班级听同学的话,在家中听父母的话,导致在社会的求助中一次次碰壁后就会听对方的话。
对方让他们放弃,他们就选择放弃;对方让他们不要因小失大,他们就选择隐忍;对方让他们不要再告,他们就只能以死寻求抵抗。虽然放弃并不是他们的所愿,他们的抵抗也是微乎其微。
但是,纵观很多发生在校园和职场中的女性遭遇暴力性侵事件,可以看出,遭遇猥亵和性侵的女生往往都是乖乖女。
这种乖乖女,在家庭中与父母之间缺乏信任。这种信任分两种,一种是孩子觉得父母有能力保护自己,也相信父母能够愿意无条件地信任和保护自己。另一种是父母真的会无条件地信任和保护孩子。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对儿女充分地了解和愿意信任儿女的基础之上。
而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基于两者之间的信任却是很弱的存在关系,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
那些一遇到女儿遭受侵犯,首先责问:“为什么那么多同学,偏偏就骚扰你?”这种傻逼问题的父母大有人在。
如果当孩子在第一次遭遇来自同龄人、长辈等人的伤害(包括但不限于打骂、羞辱、孤立、抢夺不属于他们的物品、怂恿干坏事、猥亵乃至性侵),寻求最亲近和可以依靠的父母理解和保护时,父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好的父母是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他们会第一时间勇敢地站出来与恶势力斗争。尽管在现有体制中,这种斗争有很多会因为种种原因会以失败而告终或者被偃旗息鼓。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依然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和行动的支撑,将来的人生道路会走得更稳一些。
可是,很不幸,一部分中国家庭父母的做法恰恰是将错误归结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做好,是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才会招致对方伤害。
这种不信任,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没有安全感。当他们第一次遭遇来自外界陌生人甚至是熟人之家的侵害后,就会首先选择隐忍乃至隐藏。而一旦隐藏起这种伤痛,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倾诉和寻求解决办法,就会越积越深,出现抑郁和心理疾病就是一种必然。
家庭教育中信任首先是第一位的。很多不信任儿女的父母总是觉得错在儿女自己,从而将一个好孩子亲手变成了一个坏孩子,这种坏在孩子长大后就会以叛逆、反社会、伤害别人的方式进行发泄和弥补。
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明白,这种叛逆是不对的,可是就会觉得以这样的方式对抗社会就是爽的。
影视剧中长大后叛逆和做违法事情进监狱的男孩女孩多半会有一个父爱或者母爱残缺的家庭。
我们可以谴责那些猥亵儿童和性侵少女的变态。可是那些猥亵儿童者都是心理变态吗?
其实,并!不!是!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中经典的故事。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何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针对此综合征,去年在某视频网站播放的大陆和香港合拍的电视剧《盲侠大律师》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名父母双亡,被奶奶养大的少女,在酒吧当服务员时,结识了一名富家公子,并被诱骗至公子家中。
然而,这个公子却是个施虐变态狂,喜欢虐待漂亮的女性。用皮鞭抽打、变态游戏、水淹等残忍方式对待被抓的女生,但是却并没有性侵。
在一次又一次的施暴中,女生几次想逃走都未能如愿。终于有一次机会逃走后,却又被抓回来遭遇了更加残酷的虐待。
后来,在被关押期间,这名公子有时候又会对该少女态度很好。并在聊天中得知,该公子是因为遭遇独断专行的父亲从小事事安排,稍不听话就严厉打骂,并使计拆散了他和初恋女友,又逼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
少女听完后,也渐渐对公子同情,并且喜欢上了对方。
只要对方稍微对自己好一点,间隔时间长一点虐待自己,就会觉得对方是好人,对加害人产生了好感、依赖心。
针对此心理现象,专家深入研究得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人是可以被驯养的。
实际上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机制——归顺则活,否则被杀。进化环境也比其他心理机制简单得多:隔绝,彻底被控制,没有逃生机会,随时可以被杀,信息隔绝。
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虽然,甘肃庆阳李某奕自杀的例子并不如此极端,也不是因为同情施暴者,但是想到这种最简单的“心理机制”还是细思极恐的。
正是因为如李某奕这样的乖乖女在从小的家庭环境中有过类似的缺乏安全感,所以极易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尽管受害者本身并没有察觉,也不知道。但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却是在现实社会中真真实实存在和不断发生的。
在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会很容易产生,在人与人之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频繁出现于恋人之间,家庭暴力。
婚姻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也是比比皆是。尤其是遭受长期家暴的女方,他们对施暴的男方产生了一种恐惧依赖,因此一方面想要急于脱离苦海,一方面又怕他们更狠毒的报复。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似乎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想要逃离,可是你知道,谁也逃脱不了。
【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媒体主编,心理学爱好者。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专注婚姻情感、家庭教育、心理学原创作者。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众号:羿云天说(ID:yiyuntia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