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冬天,着实有些反常。眼瞅着进了腊月,在以往,这时候大雪该是一场接着一场,天地都裹上素白冬装。可今年怪了,就说江西南昌吧,进入冬至以来,人们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寒冷,几乎都没下过一场雨,压根就感觉不到寒冬的踪影。当下,接连十几天都是晴天,温度维持在 12 度左右,最低也有 4、5 摄氏度,说实话,这温度,不像是冬天,反而像是秋天。今日是小寒节气,本应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之一,可天气却异常暖和,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 “腊月晴打头” 的现象,仿佛是冬天里的一把 “火”,烧得大家心里满是疑惑,也引发了民间诸多猜测,这样的天气到底暗藏啥预兆呢?
二、反常暖冬成因探秘
这异常天气背后,拉尼娜现象可是 “罪魁祸首” 之一。拉尼娜,西班牙语里是 “小女孩” 的意思,别看名字挺温柔,它带来的影响可不小。正常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的海水温度较为稳定,就像地球的 “体温调节器”,维持着大气环流的正常运转。可拉尼娜一来,局面就乱套了。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会异常变冷,大片海域的水温比常年平均值低了不少。这就好比地球的 “体温调节器” 出了故障,使得原本稳定的大气环流被打乱。信风受到影响,变得比往常更强,一个劲儿地把暖水往太平洋西部吹,结果东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涌,让海水温度持续走低。大气环流被这股 “冷水力量” 牵着鼻子走,冷空气变得异常活跃,频繁南下侵袭。在我国,这就导致本该寒冷的冬季,气温波动剧烈,出现冷暖不定的情况,有些地方甚至长时间维持偏高气温,迟迟不见寒意。
(二)全球气候变暖 “火上浇油”除了拉尼娜在 “捣乱”,全球气候变暖也在这反常天气里 “添了把柴”。这些年,人类活动愈发频繁,工厂烟囱日夜冒烟、汽车尾气弥漫街头、大量森林被砍伐,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越来越多。这些温室气体就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 “厚棉被”,让地球热量散不出去,气温逐渐上升。在冬季,这种升温效果愈发明显。原本该是冷空气一统天下的季节,却因为全球变暖,冷空气的势力被削弱。暖湿空气也趁机频繁活动,抢占 “地盘”,使得冬季降水模式改变,有些地区雨雪变少,晴天增多,干旱风险加剧;有些地方降水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隐患增大,进一步扰乱了冬季的气候节奏,让 “腊月晴打头” 这样的异常成了常态。
三、农谚揭示 “腊月晴打头” 的预兆
农谚有云:“腊月晴打头,老农愁白头。”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腊月本就该是天寒地冻、雨雪纷飞的时候,寒冷加上充足的雨雪,对农作物益处多多。一方面,低温能抑制害虫虫卵的孵化与害虫的活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雨雪能补充土壤水分,为来年开春农作物的生长储备水源。可要是腊月以晴天开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长时间的晴天,太阳毫无遮挡地炙烤大地,土壤里的水分迅速蒸发,变得干燥板结。这对于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萝卜、白菜来说,简直是 “灭顶之灾”。水分不足,萝卜长不大,还糠心;白菜包不实,叶片发蔫,口感和品质都大打折扣。再看油菜,它可是来年重要的油料作物,腊月晴天多,油菜生长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滋养,根系发育不良,植株弱小。来年开春,别人家的油菜茁壮成长,自家的却因先天不足,难以抽薹开花,结籽少产量堪忧。农民朋友们辛苦一整年,就盼着有个好收成,看到这种情况,怎能不愁得头发都白了呢?
(二)“腊月多晴天,正月多雨雪”还有一句农谚讲:“腊月多晴天,正月多雨雪。” 这精准地揭示了腊月与正月天气的紧密关联。正常年份,冬季受冷空气控制,气温逐渐降低,腊月寒冷,正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慢慢回升。但当腊月晴天频繁出现时,意味着冷空气势力较弱,被暖湿气流压制,迟迟未能大规模南下。可别以为这是好事,冷空气只是 “迟到” 而非 “缺席”。等到正月,积攒了足够力量的冷空气一股脑儿南下,与暖湿气流激烈交汇,带来大量雨雪天气。这时候农作物可就遭了秧,经过腊月的晴天,土壤本就缺水,作物根系发育不健全,根基不稳。突然遭遇低温雨雪,幼苗很容易被冻伤冻死,刚刚萌发的新芽也会被冻坏,前期的生长努力付诸东流,这一年的收成自然也没了指望。
(三)“腊月不落,春节不寒”“腊月不落,春节不寒” 这句俗语,也暗藏着暖冬的隐患。腊月本该是雨雪纷纷的时节,如果雨雪稀少,说明冬季风势力弱,暖湿空气活动频繁,整个冬天的气温偏高,形成暖冬。暖冬看似让人免受严寒之苦,实则给农业生产埋下了诸多 “定时炸弹”。暖冬环境下,那些本该在低温下被冻死的病虫害虫卵、病菌孢子得以存活,并且活跃度不减。它们在暖和的冬天里痛快地繁殖后代,等春天万物复苏时,就一窝蜂地跑出来,狠劲地侵害农作物。小麦本应在冬季养精蓄锐,积蓄能量,却被病虫害盯上,叶片被啃食,根系被破坏;油菜也难逃厄运,刚抽出的嫩薹被害虫咬断,花蕾被病菌感染,无法正常开花结籽。原先那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田野,在遭受了病虫害的猛烈侵袭之后,变得满是伤痕。农民们一年中辛勤的劳作,很有可能就在这一瞬间便化为了乌有。
四、反常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腊月晴打头” 带来的暖冬,给农业生产带来重重困难。农作物生长周期全乱了套,像冬小麦,本应在低温下缓慢生长、积攒能量,暖冬却让它 “兴奋过头”,提前拔节抽穗。这看似生长迅速,实则根基不稳,抗寒能力骤降,一旦后续遭遇寒潮,就有大面积冻害风险,产量锐减。病虫害更是肆意横行,暖冬使得害虫虫卵、病菌孢子存活率飙升,繁殖代数增多。以往冬天能冻死的害虫,如今在暖和的田间地头、果树枝干上安然过冬,开春便倾巢而出,疯狂啃食庄稼、侵袭果树,农民不得不增加喷药次数、选用更昂贵的农药,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还可能污染环境。而且土壤墒情恶化,长时间晴天,土壤水分大量散失,板结干裂,透气性变差,根系发育受阻,农作物吸收养分困难,即便施肥浇水,效果也大打折扣,农民们辛苦一年,收成却没了保障。
(二)生态系统有变化生态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 “生命之网”,暖冬轻轻一扯,这张网就出现了诸多 “破洞”。物种分布与习性被迫改变,一些候鸟以往冬季南飞,如今暖冬让它们 “迷失方向”,食物源变化,栖息地温度升高,部分候鸟不再长途迁徙,打乱生态链上下游关系;原本适应寒冷水域的鱼类,水温升高使它们向高纬度、高海拔冷水区迁移,与当地物种竞争生存空间,一些珍稀冷水鱼面临灭绝危机。动植物繁殖周期紊乱,暖冬让植物花期提前,可传粉昆虫生物钟没跟上,花朵绽放却等不来授粉使者,影响果实形成、种子繁衍;一些冬眠动物,暖冬让它们过早苏醒,食物储备不足,外出觅食易遭天敌捕杀,种群数量下滑。长此以往,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平衡功能削弱,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差,一场小灾小病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三)日常生活受波及暖冬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能源消耗方面,冬季本是供暖用电高峰,暖冬使得供暖需求波动,集中供暖系统难以及时调整,热量供应不均,居民家中时冷时热;用电取暖家庭,空调、电暖器使用时长缩短,但气温反复又需频繁开关,耗电量并未显著降低,还影响设备寿命,增加维修成本。出行也变得麻烦,暖冬导致降雪减少,滑雪场积雪厚度不够、雪质不佳,滑雪爱好者扫兴而归;道路积雪结冰预警失灵,偶尔的寒潮来袭,城市道路清理不及,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给通勤族添堵。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暖冬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水分流失,免疫力下降,流感、肺炎等疾病高发,医院人满为患;长时间室内活动,缺乏光照,还会引发维生素 D 缺乏、情绪抑郁等问题。旅游出行计划被打乱,原本计划去赏雪、泡温泉的游客,目的地冰雪消融、温泉 “失宠”,不得不临时更改行程,旅游从业者收入受损,游客期待落空,暖冬带来的连锁反应,让生活充满变数。
五、应对之策早知道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面对 “腊月晴打头” 的异常天气,得赶紧调整农事策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这可是 “农事指南针”,依据气温、降水预报,提前规划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选种耐寒抗病品种,就像给庄稼穿上 “防护服”,增强作物应对反常气候能力。加强田间管理,土壤干裂要及时灌溉,补充水分;疏松土壤,破除板结,让根系畅快 “呼吸”。还要巧用农谚智慧,像 “腊月晴,来年雨雪多”,提前挖好排水沟,防春雨积水内涝。做好病虫害防控,暖冬病虫害易滋生,增加田间巡查频次,发现害虫及时防治,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守护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
(二)日常生活多留意咱们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里也得多留个心眼儿。能源使用上,倡导节约,冬季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减少不必要能源消耗。出行尽量选公交、地铁或自行车,绿色出行既减排又健身。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应季蔬果,增强身体免疫力。暖冬干燥,多喝水,室内用加湿器,保持呼吸道湿润。户外游玩提前了解天气与场地情况,滑雪场关注雪质、厚度,赏雪地留意积雪状况,避免白跑一趟或遭遇意外。大家齐心协力,从点滴做起,就能更好应对反常气候,守护生活家园。
六、总结:顺应自然,积极应对
这 “腊月晴打头” 的异常气候,是大自然敲响的警钟。拉尼娜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交织,搅乱了四季的节奏,给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难题。但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智慧,为我们点亮了应对的前路,让我们提前知晓风险,未雨绸缪。面对反常气候,人类并非束手无策。从农业生产的精准调整,到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将气候异常的影响降到最低。
归根结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的一举一动关乎地球的未来。尊重自然规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守护生态家园,方能在四季更迭中寻得平衡,让地球的明天依旧生机勃勃,让子孙后代能领略大自然的万千美好。愿我们携手共进,顺应自然、呵护自然,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