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一书中,称粟裕之所以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上挨批,主要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我们说,除这一主要因素外,粟裕自身的因素有没有呢?帅克认为,肯定是有的。这种因素主要是由粟裕自身的性格所带来的。 我们知道,粟裕是一门心思谋划备战打仗之人。《粟裕传》上称他不懂得当时党内斗争的复杂性,更不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保护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则是朴实无华:对上尊敬拘谨,只有工作关系,而无私交来往。 这些概括形容粟裕特点性格的话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加之,长期革命生涯的磨炼,使粟裕养成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刚直不阿性格。这也使得粟裕认为是正确的,不管是否符合上级领导的想法,不管是否会得罪人,他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承担历史责任。 粟裕的这种处事和待人的原则,反映在总参当总长工作期间,关于战略思想、全军战备和建军等重大问题,当他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人有不同认识时,他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便毫不让步,反复提出意见,甚至当面据理力争。 我们说,粟裕的这种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性格和表现,在党内民主生活正常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少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显然难为有的人所容忍。粟裕在他后来的申诉报告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他被批就是被有的领导抓住他在工作上和处理问题上的某些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 性格有时真的影响命运。粟裕的经历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 关于粟裕1958年为何挨批,除“得罪两个半元帅”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帅克的新专栏《20大军史争议问题正解》第三期视频,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分析。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