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统帅部战略指挥核心是“毛周”而不是“毛朱”? 一说起战略指挥的核心,军迷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朱毛”而不是“毛周”。因为早在井冈山时期,“朱毛”便成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指挥的代名词。再加上朱德作为“红军之父”,早就担任总司令,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使得“朱毛”理所当然地成为战略指挥的核心,并已固化成为人们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和认知。 但实际上,通过解放战争一些档案史料分析,这种固有的思维和认知是不准确的。 尽管朱德与周恩来一样,他俩都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给主席赞襄军务,但由于解放战争前半场,朱总司令有一年多的时间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分开。他与刘少奇在华北主持中央工委的工作,直至1948年5月初城南庄会议时他们才会合。 时任军委作战参谋的张平化曾这样回忆说: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能缺少的得力帮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当时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凡是党中央研究、毛主席下了决心以后,具体的组织布置和如何执行等都是周副主席具体来抓的。 张平化的这段话被《周恩来传》所采用。它充分表明,军委的战略常态指挥是以“毛周”为核心的客观实质。 我们这样分析,并不是贬低朱总司令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作用,而是还原客观真实的历史。再者说,从红军时期一直到解放,朱德一直是总司令,他早就是人民军队的旗帜和象征。 关于统帅部战略指挥常态运行问题,以谁为核心问题,帅克在新专栏《20大军史争议问题》正解》中,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对一些误传进行了澄清。欢迎军迷们探讨指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