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这片被山川环抱的神奇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更在文化的长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胡晓明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了贵州中国文化发展的四次大脉动,为我们揭示了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王阳明心学之光,照亮黔中智慧
首次脉动,源自明代王阳明心学的传入。王阳明,一代心学大师,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渗透进黔中大地。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士子们开始重新审视内心,追求心灵的觉醒与自由。王阳明心学的传入,不仅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士人心中种下了保存华夏诗书礼乐与文明教化的种子,开启了贵州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逃禅士人的避世桃源,滇黔成精神高地
明清之际,世道沧桑,家国沦亡,许多读书人选择逃禅避世,寻求心灵的慰藉。据陈垣先生《明季滇黔佛教考》所载,这一时期,滇黔地区竟意外地成为了华夏文明的精神中心。逃禅士人在此地结庐修行,参禅悟道,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内涵,更使得这片土地在乱世中成为了一片精神的净土,也是保存华夏文明种子,吸引着无数寻求心灵归宿的旅人。
大夏大学迁入,科技、教育与人文之光洒满黔中
第三次脉动,是抗战期间大夏大学迁入贵州的壮举。王伯群先生高瞻远瞩,将学府迁至黔中,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知识的光芒和文化的繁荣。大夏大学的到来,不仅为贵州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更在学术上树立了新的标杆。学子们在这里求学问道,教师们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共同书写了贵州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大夏大学的迁入,被称为集体的王阳明,标志着贵州文化教育的崛起,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学堂的创办,当代文化的璀璨明珠
时至今日,孔学堂的创办成为了贵州文化第四次大脉动的标志。孔学堂不仅是一座传承与典藏传统文化的殿堂,更是一个汇聚国内外学者、促进文化交流、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共聚一堂,讲学论道,课题纷呈。孔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贵州文化的繁荣发展,更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当代国学能见度与社会认同度的重要阵地。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它在把握学术发展方向,制订学术研究规划,转化学术成果运用,凝聚文化中国人心等方面,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黔中大地之上,照亮了贵州文化的未来之路。
胡晓明教授提出的贵州中国文化四次大脉动不仅是对贵州历史文化的深刻总结,更是对这片土地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诠释。他认为,除了以屯堡文化为代表的重大社会经济政治主导事件之外,还有上述四次以精英引领、文化主导的文明大脉动。从王阳明心学的传入到逃禅士人的避世桃源;从大夏大学的迁入到孔学堂的创办,每一次脉动都见证了贵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展现了贵州人民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继续书写贵州文化的辉煌篇章,让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静 通讯员 王思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