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时期,官员们犯了错,处理起来却很有意思——大多数被发配到山西,成了“乐户”。
你一定好奇,什么是“乐户”?难道是去那里享乐、过得轻松自在?其实不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是山西,为什么是乐户?这看似简单的惩罚,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考量和社会安排?
乐户的复杂身世
乐户的出身五花八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把战败的蒙古人编入乐籍,让这些曾经驰骋草原的勇士沦为歌舞娱人的乐户。
这些蒙古人中,不乏昔日的将领和贵族,他们精通马上功夫,擅长射箭,却被迫学习歌舞杂耍。
有些人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选择了自尽;更多的人则默默承受,在夜深人静时望着北方的星空,思念着草原的风。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蒙古乐户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他们的后代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蒙古血统,只记得家里祖辈曾是乐户。
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有的是实在揭不开锅,把自己或家人卖进乐籍。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不少农民一家被迫分散,父母卖掉子女,夫妻被迫分离。
有个叫张三的农民,因为连年欠收,不得不把自己年仅十岁的女儿卖给教坊司。
临别时,他含着泪给女儿缝了个香囊,里面装着家乡的土,希望女儿永远记得自己的根。
有的是战乱时被抓了壮丁,被军队转手卖掉。明成祖朱棣上台后,把支持建文帝的大臣家属通通发配进乐籍,一夜之间,这些官宦子弟就成了最底层的贱民。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他们把对命运的感慨写进了歌词里,创作出了许多凄婉动人的曲子。
乐户的日常生活那些事
乐户在法律上地位低下,他们的生活处处受限。
他们必须戴绿色头巾,这种特殊的标记让他们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走路只能靠边走,不能走在路中间,这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无形的歧视。
即使是在酷暑天气,他们也不得不戴着厚重的头巾,汗水浸湿了衣衫也要忍着。
有个乐户因为天气太热,偷偷把头巾摘下来擦汗,结果被巡街的衙役发现,当场就被打了二十大板。
穿衣服也有讲究,不能太华丽,否则就是违法。他们只能穿普通的布衣,即使是表演时也不能穿绫罗绸缎。
有位乐户女子在演出时穿了件绣花袄子,被告发后不仅衣服被没收,还被罚了一个月的收入。
最让人无奈的是婚姻问题,乐户只能和乐户通婚。如果哪个达官贵人的儿子看上了乐户家的姑娘,不但要受杖刑,还得马上离婚,弄不好还要被发配边疆。
有个乐户小伙爱上了邻居家的普通女孩,两人私定终身,结果被发现后,男孩被打断了腿,女孩被家人嫁到了远方。
除了这些限制,乐户犯了事比普通人的处罚要重得多。就算是无意中跟人吵架打架,乐户也要受双倍惩罚。
别人犯事可以用钱赎罪,乐户就没这个待遇。乐户要是敢在王府晃悠,或者让将军住在自己家里,轻则坐牢,重则发配边疆。
山西乐户的历史渊源
明朝山西成了乐户的聚集地,这跟当地的历史渊源分不开。
早在北魏时期,山西就开始推行乐户制度,当地的音乐文化已有千年积淀。
一些老乐户家族世代居住在此,他们会把祖传的乐谱和技艺秘而不宣地传给后人。
有个叫王家的乐户家族,祖上是元朝的宫廷乐师,传到明朝已经是第八代。
他们家的一本手抄乐谱,记载着几十首独特的曲子,这些曲子从来不对外表演,只在家族成员之间传承。
到了明朝,山西有四个王府,每个王府都需要大量乐户伺候。这些王府规模宏大,光是日常宴请宾客就需要数十名乐户表演。
一些手艺精湛的乐户,甚至成了王府的座上宾,但他们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加上太原和大同是重要军事基地,驻扎了大量军队,需要的乐户更多。
一些将领特别喜欢听戏,会专门找乐户来府上清唱,但这些乐户必须在天黑前离开,否则就会惹上麻烦。
朝廷把犯事的官员家属发配到山西当乐户,一方面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便于监控。
这些官员家属大多是饱读诗书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学识融入音乐创作中,反而让山西的音乐艺术更加精致。
一位姓李的前朝官员之女,被发配到太原后,创作了一系列描写思乡之情的曲子,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乐户圈里的传奇女子
在众多乐户中,有两个女子的故事特别传奇。
李香君的故事在当时传为佳话。她不仅精通音律,还擅长诗词创作。当时一个权贵看上她,想强娶她,李香君却宁死不屈。
她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词,痛斥那些只顾享乐的达官贵人。这首词在秦淮河畔广为流传,连一些文人都暗暗称赞她的才情和气节。
当她得知心上人投降清朝时,她的失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将象征爱情的桃花扇撕得粉碎,从此郁郁寡欢。
柳如是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14岁就经历了三次被抛弃的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
她废寝忘食地学习,不仅精通音律,还广泛涉猎历史典籍。她常常在表演时即兴创作诗词,让在场的文人墨客惊叹不已。
20岁时,她遇到了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两人以诗词唱和,最终结为夫妻。然而好景不长,明朝灭亡时的那一幕,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钱谦益的怯懦和后来的投降,让她彻底心灰意冷。她晚年隐居时,仍然保持着创作的热情,留下了大量饱含心事的诗词。
乐户的管理与地位
管理乐户的机构教坊司,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12个主官虽然都精通音律,但在官场上却处处受限。
有一位教坊司的官员,年轻时曾是远近闻名的琵琶高手,但因为在教坊司任职,连参加文人雅集的资格都没有。
一些有才华的音乐家,宁可放弃仕途也不愿意到教坊司任职。
元朝时教坊司官员最高能当到三品官,到了明朝却只能当九品小官,这种降级反映了社会对艺术从业者态度的变化。
在京城和王府的乐户,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的枷锁却无法摆脱。
他们住在专门的乐户巷里,与普通百姓分开居住。一些乐户家的孩子天资聪颖,却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晋王府有个年轻的乐工,从小就对诗书感兴趣,经常偷偷跟着私塾的学童学习。
晋王赏识他的才华,想送他去读书,却被学官断然拒绝。这个年轻人最后在失望中染上了酒瘾,郁郁而终。
《——【·结语·】——》
乐户制度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个缩影。这些人被烙上了终身无法摘除的标签,却在音乐艺术上有着非凡的造诣。
像李香君、柳如是这样的人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的品格和才华,不应该被出身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