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15年磨一剑!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推动构建文化惠残新生态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5-04-17 16:41:08

当春风解开内蒙古冻土的封印,一场以“文化”为名的春日之约,在交融碰撞中绽放新的光彩。 4月16日,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启动。 “我们的文化服务延伸一寸,生命光彩便多绽放一分;我们的助残事业深耕一尺,文明厚度则再累积一丈。”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卫星致辞时表示,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素有“模范自治区”美誉,本次活动的举办,正是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将践行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融入全区残疾人文化工作,打造“大爱北疆”公益助残品牌,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张卫星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本质要求,实现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这个根本动力,促进文化服务创新发展。要稳稳抓住科技赋能这个关键引擎,推动文化服务智慧升级。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奇巴图出席活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残联宣文部负责同志,自治区残联、文化和旅游厅、新闻出版局和自治区残工委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等九省(区、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代表共计500人参加活动。

打造“大爱北疆”公益助残品牌 据记者了解,“残疾人文化周”自2010年创立以来已持续整整十五年,虽以“周”为名,实则贯穿全年,为残疾人架起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温暖桥梁,也是展现残疾人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 今年文化周的主题是“融合共享,携手同行”,在敕勒川这片热土上尤显深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发展面向残疾人的文化工作,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启动仪式上,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佟国清致辞时表示,我们要以文化周活动为契机,突出“融合共享,携手同行”的主题,与文化旅游、新闻出版部门联动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弘扬“北疆文化”,深入开展“大爱北疆”系列助残行动,让更多残疾人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信,在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感受到温暖。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残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办好“两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不断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持续打造“大爱北疆·多彩人生”助残品牌,残疾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残疾人事业迈上了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当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共同按下手掌柱时,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全面启动。 随后,以《石榴花开》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将活动推向高潮,汇演共分《石榴同心民族团结》《多彩神州文化交融》《生命之光自强不息》《北疆赞歌同心向党》四个华章。 因车祸导致手部残疾的卢华廷,是一名呼和浩特市残疾人艺术团演员。作为一名男花旦,卢华廷演绎的晋剧《天女散花》大都是自己独自完成,此次则大有不同。 “此前,这个节目就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此次节目阵容庞大,有8名健全女孩儿为我伴舞,舞台效果非常漂亮。”在后台候场的卢华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组合不光凸显了残健融合的主题,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残疾人也一样有才华,一样可以把精美的艺术带给大家。 正在后台化妆的卢华廷。 据记者了解,来自内蒙古、河北、宁夏、黑龙江、天津、辽宁、北京、吉林、山西等省(区、市)的残疾人演员联袂登场,歌舞、戏曲、杂技精彩纷呈,交相辉映,呈现出各民族儿女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团结与共生,彰显出残疾人在与身体残缺、病痛折磨、艰难困苦的较量下,在爱心善意交融交汇的勃发中,那些不屈不挠的灵魂,在文化艺术的世界里,自信自由地惊艳绽放。 构建文化惠残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推进残疾人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全国残疾人文化周不仅是文化活动的集合,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通过“文化+就业”“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融合模式,残疾人得以在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社会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残疾人文化素质,保障了残疾人基本文化权益,打造了残疾人文化事业的重要品牌,推动了残疾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与接纳,使“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蔚然成风,残疾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残疾人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期间,开展的呼和浩特市残疾人文艺作品和科技助残产品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以围绕丰富基层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为追求,通过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专题座谈、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演讲征文等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残疾人文化素质,保障残疾人基本文化权益,打造残疾人文化事业品牌,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理解与接纳,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残疾人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残疾人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残疾人文体活动参与率逐年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面向残疾人组织专场文化活动年均超6000场次;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等文化助残项目持续实施,累计覆盖18余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共有盲人阅览室坐席3.5万个、盲文图书1.5亿册、视听文献22.9亿册、音视频资源总量超167亿小时。

全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期间,开展的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文化作品交流展。 站在时代的关键节点,唯有以“关键之策”破局、用“关键之为”笃行,才能在残疾人文化工作的答卷上,写下“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注脚,开创残疾人文化工作新局面,共建文化惠残新生态。 文化惠残新生态的构建,是一场关于文明的“双向奔赴”。社会给予残疾人文化滋养,残疾人回馈社会以多元视角与生命力量。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文化的土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根系与枝叶,这或许就是“文化惠残新生态”的终极模样。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残疾人正以蒙古马的奋进之姿,在文化的原野上驰骋奔腾。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王晓慧

编辑:张雪飞

审核:张競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