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1日,一加召开一加13新品发布会。
会后,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先生接受了来自各个媒体的采访,就一加13,以及一加品牌定位、AI技术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此次群访的具体内容。
一、产品与市场:竞争激烈,但一加有足够信心
媒体:
上一代手机(一加12)是12月份发布的,这次(一加13)提早到了10月份。10月份也是比较密集的时间节点,想请问关于发布时间提早2个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李杰:
这次我们比上一代产品确实提前了5、6周的时间发布,从12月份提到了10月底。这背后更多的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因为高通这一代芯片整体的节奏是往前移了。而且这一代芯片整个性能提升是非常大的,它提升了以后,目前为止一加13在方方面面的体验上,不管是性能、游戏,其实到目前这个状态我们内部是非常满意的,我们内部有一个测试目标,一加13整个体验软硬件状态达到了历年来旗舰最高的水准。我们对这个产品在未来的口碑和持续的口碑和热度充满信心。我们自己跟高通在这部分是已经准备好了的状态。
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产品一定要做好才能发布。
第二个原因,现在大家看整个手机行业大盘,基本上每年手机市场高点跟以前有一点点差别。分别是6月和11月。以前可能是2月和8月,就是暑假最后一个月和春节那个月,所以这个地方也有消费趋势的转移。我们希望在大家消费的高点上推出自己的新的产品,和我们的老产品做一个组合。
媒体:
大家一直说成本提升的问题,大概是哪些模块提升多少?
李杰:
应该有一些媒体老师也知道,现在这一代芯片的工艺成本提升是很大的。当然它的全新架构性能表现也非常棒。所以相当于产品力也提了成本也提了,这个体验确实提升非常大。
另外熟悉行业的朋友也知道,现在这里面有一些核心的点,比如内存、存储,基本都到了最近这一两年内比较高的高点。目前情况下这几个因素(内存、存储、处理器成本上涨)累加在一起,整个从产业周期角度来说,我们各个核心的元器件比较贵的大头的部分都是在比较高的成本状态之下。所以这时候对各家的压力都是一样的。我今天发布会的时候也提到了。
但是一加13,或者说一加品牌,我们做这个事情的理念是,还是想着怎么先把产品做好。事实证明,这个选择肯定是对的,现在一加13见到的市场反馈包括电商预售数据来看表现是非常不错的。我们接下来也会坚定的走这条路。这是关于成本的问题。
媒体:
今年以来,整个供应链价格都在上涨,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供应链价格的情况,以及手机行业产品价格定价的情况?
李杰:
这里面有些器件具有周期性,很难预测。比如内存,跟当时的供需有关。包括刚才说的芯片,AI用的芯片制程工艺、价格比手机芯片更高。所以本质上,这很难完全预测周期性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更多的会把成本当成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对其他家来说都是公平的。而更重要的是,把关注点放在“你的用户是谁”,品牌为谁创造价值。相比关注元器件的周期性,我们更多专注于用户。
媒体:
您之前定了一个目标说2024小目标是超越小米单个品牌份额,我想问一下离实现这个小目标还有多少?另外,荣耀昨天晚上将GT作为独立产品线,聚焦手机性能赛道,之前性能赛道是一加的天下,现在对一加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你如何看待性能赛道的竞争,在性能赛道上未来它的市场份额能增加多少?
李杰:
首先,我们的目标是不会变的,接下来一加根据目标人群调整产品的布局,包括一些策略。我觉得这个目标实现的时间也不会特别长。
其次,性能赛道可能有很多人在做。其实不只是性能赛道,大家看到的影像赛道也有很多竞争者,每条道路上都有很多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我们也欢迎这种良性的竞争,因为这样的竞争会让厂商把自己的产品做得越来越好。
对于一加来说,我们有且只有的唯一路径,就是如何能够更深刻的去理解现在用户的需要,以及我们到底能够如何通过储备的技术去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举一个例子,比如无影抓拍这个功能,我们之前在很多用户交流里发现了这样的需求。为什么?现在手机整个影像,我记得两、三年前有些人说现在影像已经过剩了,现在性能过剩了。事实上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年轻人拍照时,很多时候不是摆拍,会发现朋友圈里年轻人分享的照片,已经不喜欢以前那种非常精细、摆拍的风格了,都是随拍但清晰的感觉。要得到这样的照片对手机的性能、算法、包括整个影像的结构、模组的设计都有更高的要求。要做到这点不是特别容易的,以前可能需要借助非常专业的单反相机。但是一旦你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我们就可以驱动技术去做长期布局。现在手机非常方便,打开相机完全不用任何操作,你随便按,拍下来的照片基本都能抓到你想要的。诸如无影抓拍这样的体验是能够形成非常大的差异化的。
再比如说,都在说流畅,一加13的流畅度和其他手机完全不同,我们这次从底层构建,包括对上层对流畅的理解,做了大量的人因和技术的调优工作。所以一加13的流畅度在我们的前期测试中,收获的用户好评度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这些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是一加未来在这个行业里,无论是深耕性能赛道或者什么赛道也好,都会是是致胜的法宝,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媒体:
一加13在 31号发布,正好是本月最后一天,也是这一波安卓旗舰机发布潮的最后一个收关之作。但我看到今年跟往年不太一样,今年发布的日期特别的密集,新品上市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咱们是不是在整个市场操盘策略上有这个考虑的因素所在?因为明天就正式开售了,以往可能得过一周。是不是有感受到整个市场竞争的加剧所带来的一些压力?
李杰:
我觉得很难通过所谓的时间跟节奏来形成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发布时间虽然是一个因素,但是产品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看产品总体的表现力。
一加13发布时间和开卖时间首先看产品计划、完成的程度,其次再看一些市场的其他因素。因为明天双11开门红,这时候购物的人更多,我们确实有考虑到这个市场外部的因素,但是其他的竞品也都会考虑这一点,发布时间避开他们很远也不太可能的。跟别人同一天发布也没必要,大家会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时间把产品发出来,这个决策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别的因素。
媒体:
今年这波高通旗舰,大家预测价格战比去年更猛烈,我们看最近发布的机器,三个旗舰价格几乎一致,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现在价格战是不是变弱了?或者以什么其他的方式变得竞争力加强了?
李杰:
我觉得也不能说价格战变弱了。因为毕竟竞争还是存在的,还是有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现在从长期角度来说,行业间的观念可能有一些变化。现在很多手机使用周期会越来越长了,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决策逻辑会发生改变。我经常也听到一些用户说,我宁愿买一部手机能用5年,本质上这个手机贵一点,它也是另外一种性价比,所以大家对市场未来趋势的看法有一点点不一样。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包括一加自己在内,大家先想着怎么把产品做好,我们有一个合理正常的定价。肯定还是有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去考虑非常极端、非常激进的定价,只靠低价的方式很难去持续的获得一个健康的市场增长,包括用户口碑的认可。所以我们选择的道路就是把产品做好,哪怕这个增长慢一点,但我们可以我们循序渐进,形成正循环,而不是负循环。如果过于考虑所谓低价冲击或者吸引用户,并不是长期的发展模式。
当然你说你做好产品少加点价本身也是一种性价比。所以一加13目前产品的实力,包括它所定下的价值是极具竞争力的,这就是我们的看法和理解。
媒体:
双11,特别是头部厂商价格还是比较卷的,高端这块今年受上游电子元器件涨价影响比较大,您观察到双11厂家定价是不是有什么影响,我们会怎么定价?会做什么调整?
李杰:
双11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我们也很重视。一加13刚刚发布,现在价格也非常香,我们肯定是没有双11的优惠活动的,但是电商平台有一些用户推荐活动我们会参加。双11或618是新老品的组合,就变成有些人喜欢早买早享受,产品更香的时候享受,比如一加13。有些人会选择这个产品上市了一段时间了再买,所以这些是消费者本身的需求。策略就是保证用户在不同的大促节点能选到自己合适的产品。
二、AI与技术:AI将是未来手机发展新方向
媒体:
最近手机行业很大的趋势就是AI手机,一加和OPPO也是最早拥抱AI技术的厂商。我的问题是,一加这一代产品它的AI相较于竞品优势在哪儿?一加对于接下来AI手机发展趋势判断是什么?
李杰:
大家非常关注AI。其实AI已经说了不止一年了。但是我觉得AI的发展不会像大家想的就是某一个时刻,好像我们所有东西都变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大规模起来最重要原点是2014年,那年4G网络开始出现,先是网络发展起来后,现在大家用到的抖音和其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才在这个基础上陆陆续续衍生出来。所以我觉得AI不是会到某一个时刻就突变,但是从今天往回看三年或者三年以后看今天,整个手机AI体验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大家会逐渐感受到AI给大家带来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什么?现在很多人会用AI搜一些东西,搜索结果的质量已经变得更高,越来越是你想要的,当你习惯搜索时,行为习惯已经在发生改变。还有今天我们提到的很多功能会发现AI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你出去旅行规划路线,查询食物的卡路里到底是多少、或者搜索一张朋友圈里的图片。甚至我上次参加别人的婚礼,我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如果他是公众人物的话,用AI都能找得出来。
回到你的问题,我们对AI怎么看?我们有一个理念,其实不单单是AI上,包括其他技术选择路径也是一样——就是始终要回到用户。就是我们用用户场景驱动技术、用软件驱动硬件。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AI它是一个技术,硬件也好、软件也好、或者数据、算力有很多背后的技术的支撑,最重要的得回到用户场景,用我们的技术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不管是大家看到的上层技术,还是底层需要布局的技术,用户需求是牵引我们整个技术投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举一些有画面感的例子。比如说今天大家看到的AI去反光,就是我们投资的一个预研的项目,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团队做这块的工作。因为在日常使用中,你会发现拍了很多照片其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你去博物馆拍一些展览品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分享,玻璃上的反光很难去掉,包括我们办公楼也是往外拍也有反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还有一些游戏性能的调校,影像底层的调校,底层都是AI的技术。你发现手机越来越好用了,这个结果是对用户的理解以及跟技术的结合,用场景去驱动长期技术的演进,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也是一加的特色。所以以后推出AI的东西不会给大家讲非常宏大的概念和观点,但是一加会用一代又一代产品,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功能,去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告诉大家AI就是这样实用的。这就是我们和其他厂商的区别,也是一加的技术路线的选择。
媒体:
大家用过AI手机以后,对于系统的依赖度是否会更高?过去大家换手机比较容易,只要迁移数据就可以,但是AI时代跨品牌换手机是否会更难一些,有什么解决方案?
李杰:
我们没有办法限制用户换手机,这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未来AI可能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数字助理,它更懂你的习惯,你用习惯了就不想换掉它。这里拼的最终还是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即你的手机做出来的AI功能或者AI体验,到底能不能把用户留在你的生态。如果你的体验很差或者你的东西不行,靠AI也很难把用户留在你的生态里面。AI不是一个让大家留住的结果,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媒体:
现在AI和操作系统在深度融合过程中,智能手机行业面临的真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一加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了,之后会有哪些要去解决的问题?
李杰:
我们整个AI更多的还是在理解场景以及解决问题上花的功夫更多。后端实践上,现在有一些功能在整体端侧的算力,包括功耗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挑战的。所以变成有一部分已经能够做到端侧,因为端侧如果能做,功耗也能控制的话毕竟体验好,整个会更快一些。有些功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因为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些游戏、影像有关的AI功能更多还是要用云端的能力处理,这部分还需要一点时间。
但是日常比较轻的AI算力,而且我看到的趋势是,我们两个主要芯片厂商在端侧这块重视度也是非常高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包括模型小型化技术发展,端侧AI应用也会越来越多。但是对用户来说,我觉得用户不需要去区分到底是端侧还是网络,你只要处理的又快,手机整个功耗又不大,对用户来说就是一个好的AI体验。背后复杂的东西交给芯片厂商和手机厂商解决就好了。
媒体:
今天我们发的产品是搭载了自研的屏显芯片,其他厂商也有这样的,站在这个阶段来看目前手机行业在发展芯片方面和之前有什么区别?您怎么看待当下这个情况?
李杰:
我们现在及未来,会定制自研一些芯片,包括网络、Wifi、还有屏显的芯片。这确实是我们包括其他厂商,都有的布局和考虑。这是一个好问题,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家要这么干。
大家都知道,现在用户或者市场发展,确实竞争比较激烈,厂家对用户的需求或者场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这时候可能我们各家对于产品的路线,包括技术的路线,比如说不同家针对什么样的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是我们每天问自己的问题。这时候会发现,如果用一些通用的器件的话很难实现想要的体验效果。
我们做定制或者自研的芯片的好处是,可以把我们自己对于用户和这个场景下的理解,以及算法,固化到芯片里面。这个过程做完以后意味着我们的算法与整个芯片架构的融合会更好。理论来说,用自己的芯片搭载自己的算法运算效率非常高。打比方说,芯片跟一栋建筑一样,这栋建筑只用来做你家开的店,这个地方就能被归整得非常井井有条,但是假如这栋建筑涵盖十家酒店的要求,可能有些人开饭店、而有些人开酒店,所以这栋建筑在设计的时候要兼容N家的需求,那么这是不纯粹的。
而这个做法,第一需要厂商有一定得规模支撑,其次厂商要有实力,第三要有意愿投入,这几个方面都满足才能去做。
像屏幕这块我们非常重视,因为每天用手机都要通过屏幕,这块我们觉得能做出差异化的体验。如果要在到屏幕做到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效果,我们就需要优化自己的算法,最终用户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产品跟别人不一样,体验更好。所以本质上,这是差异化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道路。
媒体:
我看到骁龙8自带插帧技术,跟咱们的插帧技术有什么区别?未来高通自带的插帧技术是否会采用?
李杰:
插帧的问题,目前我们这块技术是比较领先的。现在用的这套算法是一加很早以前就在布局图形相关的一些技术,包括一些人才的储备也是。一加Ace 3 Pro发布完以后,很多手机厂商发布了图形工程师招聘广告。当时我们做出来Ace 3 Pro,大家用性能狗可以测120帧原神的时候,用过的都知道体验非常爽,后来很多厂商在跟进我们这块的技术路线。第二天还是第二周发了很多图形工程师招聘广告,但是事实上在这块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洞察到了。
因为游戏现在整个GPU利用率不是很高,所以我们早就打算走这条路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在实现非常高的帧率表现和画质表现的同时,功耗也可以控制得住,这是未来手机移动端游戏非常重要的技术路线。我们在这块目前还是领先比较多的。这里其实涉及很多概念,但我建议用户包括媒体老师可以看一看我们整个插帧出来的这些体验呈现的真实效果,可以对比一下,效果是最直观的。背后的技术多复杂对用户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它确实是支撑我们怎么能做出更好的体验的重要因素。
三、品牌未来发展:一加将专注品牌原点。深挖性能体验
媒体:
决定一加技术路线核心指导思想是什么?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非常多的,一加是怎么平衡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和成本的匹配性。一加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价值是什么?一加对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整体技术能力有哪些方面推动作用?
李杰:
的确消费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消费者都有,什么需求都有,我们怎么筛选?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原点用户,回到一加的原点用户。我们每一个产品线或者说每一个品牌都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客群,我们做整个技术布局的时候,在做产品功能取舍的时候,更多是回到自己主要的目标客群,以他们需求为主。我们不可能把市面所有用户需求,都转化成技术的需要去做投资。
对于我们最重要、最想打动的那部分的用户,他们的需求和场景,我们会挖的很深很透。所以整个技术布局的取舍逻辑在于铆钉核心用户、核心场景以及他们的核心问题,核心地方我们会把资源拉满,做重投入重投。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存在就是合理。我们现在也是第11个年头了,活得很好。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让品牌和产品有差异化。但是品牌和产品的差异化不是自嗨,我们还是要回到目标客群,在目标客群现有所有的选择里,明确一加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大家仔细看我们的产品,各个档位里面我们做出来的产品,无论是质感、整个的性能、游戏等等这些地方,都有我们自己特色和特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我们现在存在以及未来长期存在的理由。
还有,我觉得一加是可以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变化,我们也可以驱动行业做一些改善。大家发现没有12+256现在是起步配置了,第一次提出这个组合的是我们的Ace Pro,之后把它推广出去的是在一加11和一加Ace 2上。这些都是对用户,对行业,我们输出的价值。
再有,一加对手机行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推动,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东方屏的合作。东方屏的合作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觉得屏幕很重要。其次,很重要的话,我们就要定制或者双方联合研发一块屏幕。好屏幕的定义,涉及到的指标和技术非常多。我们就回到用户需求,回到我们对用户在屏幕方面需求的理解,使做出来屏幕就是我们的客群想要的。以屏幕为缩影,未来这类会越来越多。
进一步看屏幕这个例子。我们去年做的第一代东方屏,去年我们定义的技术指标参数指标,包括对屏的理解,基本相当于开放给其他的厂家了。其他厂家今年做产品的时候就参考了我们去年的设计。今年一加13搭载的第二代东方屏,又做了进一步提升改进,后面又会开放给行业。这些事我们对外没有重点宣传过,但是这是实实在在行业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超帧,我们做完以后,很多厂家都发了图形工程师招聘。
媒体:
之前双品牌建立的时候打的口号是性能先锋,这个跟样样超Pro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产品路线上是不是过去一两年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推出一个标准版和Pro版,有没有考虑过打法?
李杰:
首先性能先锋和样样超Pro,或者体验均衡这两个东西本身是不矛盾的。就是提均衡的时候一样可以把性能做到最长板。一加13的样样超Pro,在性能这块是特别突出的,一加13不管流畅还是跑分还是游戏,大家能感受的地方体验都特别突出。
那么这个地方的区分就是我们不同的系列和不同的档位,对产品的体验会有一些区隔。比如一加数字系列依然是一加旗舰机,旗舰机除了把性能和游戏做到行业天花板之外,也要考虑旗舰机其他的特性,比如影像、屏幕等方方面面的功能,我们希望给到旗舰体验,而Ace系列的定位更纯粹,所以影像和其他体验会做一个取舍,当然它的价格性价比更高一些。核心差异其实是不同的产品线和不同档位产品去承接不同档位的用户需求。但这两种方向的内核不变,不管什么档位产品,不管什么样的价格,一加都会有非常旗舰的性能,产品力一定都是同档位里最猛的。
媒体:
去年年初您曾经过公布2023年一加销量同比增长285%,还是大幅度增长的。但是我看今年二季度有一个机构发数据表示二季度一加在全球有同比两位数的下滑。我们今年的市场打法相较于去年来有哪些改变?您能不能对全年出货量预期也介绍一下?
李杰:
我们今天聊一下国内的情况。今年国内一加销量跟去年基本接近持平。我们今年也做了整个产品规划的调整,相信在明年及之后整体市场表现上,我们会重新获得相应的增长。目前我们是基于去年涨了同比2倍多的情况下做了一些调整。因为不能连续两年3倍,这样3年不就是10倍了,很夸张。所以这是正常的规律。我们先稳一稳,对后面的市场决策和市场表现都很有信心。
在群访的最后,李杰表示,在技术发展上,一加曾做了很多事,也在行业里带动了对一加的跟进。
这些事用户不一定知道,但是确实,一加对行业还是有一些推动和贡献的,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用户也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