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编辑:大核有料
在古代,无论是多发达的达官贵人,听到“流放”两个字都得闻之色变,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流放到那些偏僻流放地之后,更是人生无望。
那些把历史上无数名人折磨得奄奄一息,甚至死在流放途上的恐怖流放地,在今天都是哪里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变好之后,早就洗清了“绝境”的称号,甚至有的摇身一变成了发展新星。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曾经乌烟瘴气人迹罕至的流放地,如今都有了什么样的发展。
岭南的变迁
岭南,在古代指的是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在地图上看,这些地区就是如今的广东、广西、海南这些地方。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只能用最朴素的出行方式,因此从中原京城到南方岭南的旅程,对古人来说堪称九死一生。
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支撑那么久的舟车劳顿还是其次,更让人担忧的是当地的气候引起的水土不服,以及地方政府疏于管制引起的强盗现象。
当地的人民也不是那些官员所熟悉的中原百姓,很多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不甚亲密,甚至语言不通。万一遇上个脾气暴的,少不了受苦。
因为缺少发展,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十分“原始”,很多中原王朝常见的作物在这里并不常见,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与中原交流不便,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同。
不认识的植物,吃不惯的蔬菜,乃至荒郊野岭随处可见的毒蛇猛兽,这一切都让曾经在京城被人伺候惯了的官员们苦不堪言。
而且古代的岭南因为自然环境,甚至被称为“烟瘴之地”,毒气横行。在人生地不熟的偏僻地方,被流放到这的古人,很多都在路上活活病死了。
友情提示:因为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5秒后,用您发财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文章啦,小编在此跪谢各位看官老爷!
但是也有一些仁人志士,来到这里之后,没有因为环境的艰苦而灰心丧气,反而重振自己的理想,就算在流放地也要做出一番事业。
王阳明、苏轼等人,便曾经被流放至此。虽然环境险恶,但是两人依旧没有对生活灰心丧气,苏轼甚至乐呵呵地开发当地美食。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这些家喻户晓的史上名人,都曾被流放到这附近。
但是被流放后郁郁寡欢的人才是大多数,被流放至此后,很多人等不到皇帝重召回京,便客死他乡。
但是如今再提到岭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一番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好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人们避之不及的禁地,也成了寸土寸金的宝地。
宁古塔风波
南方流放有岭南,北方流放则有宁古塔。宁古塔甚至堪称清王朝提都不能提一句的禁地,因为这里对时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禁地,就在如今的黑龙江。清王朝曾在这里设下将军治所与驻地,以统筹各方。
据说,曾经有六个人共享这块土地,而在满语中,“六个”,便叫做“宁古塔”。因此这块地区才叫做宁古塔。
也有人说,这里之所以叫做宁古塔,是因为这里有座山叫做“台”,台与塔读音相近,因此叫做“宁古塔”。
在交通与取暖并不发达的年代,宁古塔这里因为气候原因,简直是寸草不生的地狱。气候严寒、寸草不生、连个鸟都没有,简直是惩罚犯人的理想之地。
根据古人的记载,宁古塔恐怖得不像人间的地方,被流放至此的可怜人,大多数在赶路的路上就被路过的强盗和野兽吞食了,没有人能在这里活下来。
清朝把官员们流放到宁古塔,一般来讲有两个用意:一个是惩罚犯人,让他们去此地接受改造;二是让罪犯们来充当劳动力,建设这块土地。
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不仅要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时刻警惕野兽与强盗,还要整天做苦力,为当地人做牛做马,成为家奴。
正因这里的生活如此可怕,很多人得知自己要被流放到这里之后,直接自杀了。
当然,宁古塔也不全是穷凶极恶的生活,这里也有当地城镇与百姓生活。虽然生活得不可能像中原地区那样平静,但也不会像流放罪人一样可怕。
这里有新城与旧城。根据史料记载,旧城东门外三里,一直到城东,有一大片种满玫瑰的平原,盛开之时漫山遍野,堪称富饶之地。
而宁古塔当地的百姓,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都是强盗一般蛮不讲理的人。这里的人大都率直讲义气,勤劳能干,时人甚至记载这里有“路不拾遗”之风。
这里也有驻军,当时被称作“披甲人”。这些人大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被命令守卫边疆的战士。但是他们却并不野蛮粗暴,甚至个性优良。
风平浪静时,披甲人以打猎为生,战事发起时,他们便冲锋陷阵。他们淳朴义气,与当地人能打成一片。
当地人有人犯罪会被发配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往往不会为难他们,甚至会在罪奴逃跑时选择视而不见任其逃跑。
罪奴逃跑被抓回后,他们甚至会和逃跑人一起央求政府不要追究责任。
虽然宁古塔可怕,但是也不能讲当地百姓一棍子打死,认定他们也粗暴野蛮。
被流放至此的文人政客,有的人因种种原因不幸去世,有的人在坚强存活后,不仅重拾希望,甚至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火种。
宁古塔此地偏僻荒凉,当地人受教育程度也远不及中原。一些流放至此的文人便会抄写下自己所熟识的经典,供当地人学习阅读。
还有人开设“读书草堂”,在当地传授知识。当地官员也有人会和这些文人合作。
一些被流放的文人,也会受到当地人的敬重,被敬为座上宾,发生大事时还会一起商议。
结语
流放很可怕,流放地的环境也可怕,但是因为文化的薪火与当地人的善良,总有些人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以后,依旧能重拾信念继续向前。
曾经那些可怕的流放地,如今也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曾经那些有识之士看见这番盛世景象,想必也会欣喜不已。
参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浪黑龙江: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