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抱着较高期待去看了《刀尖》点映,结果比较失望。
相信许多关注这部电影的观众,是被“高群书导演+麦家原作”的名头吸引的,毕竟当年那部挂着两人名头的谍战佳片《风声》是不少观众的心头好——但我要提醒大家,千万别把《刀尖》当成另一部《风声》去看,因为此片的谍战戏含量不高,而且太过平铺直叙,缺乏高潮,剧情还不连贯……
虽然这是一部5年前拍摄的片子,而且三个半小时长的片子最后被导演自己抠搜到了两小时,但这些因素不是观众要考虑的问题。
实话实说,《刀尖》确实不够精彩,中途我还越看越困惑,直到我突然意识到,这片子其实讲的是“普通人面对家仇国恨与黑暗漩涡时的选择”,这才接受了后面愈发散乱和细碎的故事。
能在历史叙事上站住脚,再加上摄影、画面和“腔调”拿捏得都不错,这片子总算也没差到一无是处。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大量剧透。】许多观众是冲着谍战戏去看《刀尖》的,影片宣发物料也是朝这方向发力的,而且片子前半部分确实演了这段戏,那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讲。
1940年,被日军严加看管的密电专家白大怡遭到暗杀,在日本联络官藤原武的暴躁施压下,南京汪伪政府安保局对此展开了调查。
泄露消息与执行暗杀的人,是潜伏在安保局的军统特务金深水(张译饰)和林婴婴(郎月婷饰),他们得想方设法度过这次危机,金深水的自保之计,便是利用安保局局长卢敬瑜(黄志忠饰)和副局长兼警政部副部长俞至仁(高捷饰)之间的政斗。
与带有浓厚悬疑、密室元素的《风声》不同,《刀尖》在处理谍战戏时用的全是明牌,说啥是啥。
影片彻底摆明了拍的好处是脉络清楚,不费脑子,借着安保局反特处屈打成招、嫁祸交差的机会,林婴婴借刀杀人,干掉了俞至仁一系的反特处处长李士武(沙溢饰),把卢敬瑜和俞至仁的矛盾推到了台前,简单易懂。
但剧情过分直给的坏处是缺乏起伏,一出能要人命的谍战戏整得像白开水,并且还是用透明密封瓶装的——平淡无味、全看得见还没有波澜,林婴婴怀孕致身份暴露、截杀安保局机要处副处长秦时光(金世佳饰)、金深水发现对方是中共地下党这么劲爆的一系列情节,硬是没让人兴奋起来。
相比起剧作上的乏味,《刀尖》在视觉表现力方面的效果明显要好一些,例如爆头、枪决、夹刑、绞刑等大量“限制级”的暴力镜头都毫无保留地出现,为这瓶开水加了点难得的腥味……尺度大,放在国产片身上多少也算个加分点。
当然,影片视觉方面的长处更多体现在镜头和色彩上,像是金深水捡起碎玻璃后的反射成像切换、陈耀自杀后案板上鱼的跳落等,都是画面美感与暗示角色处境寓意兼备的好镜头,而且电影还把江南的各类风景拍得很漂亮——《刀尖》的摄影指导是《流浪地球》系列的刘寅,他带来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
此外,影片在台词、演员仪态、专业注释等方面也做得不错,我认为拍出了谍战片的腔调,基础肯定过关,还偶有惊喜。比如李士武死后,卢敬瑜请安保局的人吃饭,其余人在他举杯讲话时正襟危坐,唯有俞至仁低头吃菜,只在最后才装腔作势折筷表态,个中滋味,一目了然。
可惜啊,上述那些细节上的优点,并不能改变《刀尖》不够好看的事实。
无论原著小说有多么丰富,一部改编电影必须要考虑叙事的整体性和人物的完整,影片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行。
安保局的纠察工作告一段落后,《刀尖》迅速陷入了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主要在于展示金深水与林婴婴等人的徘徊,而后面刺杀日本医学专家腾村以及捣毁秘密实验基地的戏,更像是在这种无措状态下的一次胡闹,其效果比起我们平时诟病的抗日神剧都强不到哪里去。
故事没讲好,角色还经常写飘、写丢了,拍点大场面也如同儿戏,那就别怪大量观众会不满了。
如果我一直抱着这种心态看下去,最后肯定会把《刀尖》定为彻底的烂片,直到影片中段,在皖南事变发生后,金深水不顾命令,把军统暗杀中共地下党的消息透露给林婴婴他们后,我突然觉得,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此片。
相比“谍战”或“抗战”,电影更大的看点,在于主角貌似坚决实则混沌下的一次次抉择。
《刀尖》的故事舞台设置于1940年的南京,彼时这里处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管辖下,与重庆国民政府对峙,而加上实际统治者日本人,以及抗日的地下党,使得这里成了天然的大染缸和乱斗场。
影片里有两个桥段我印象颇深,一个是藤原武痛骂安保局众人,有人拐弯抹角地发牢骚却不敢发作,另一个是卢敬瑜在酒局上说他们背着骂名忍辱负重是为了“和平”——即便他们都明白,自己是仰仗日本人鼻息存活的汉奸,也一定要在表面上粉饰、麻痹自己。
在这种环境下,军统特务金深水原本是坚决的,但随着潜伏任务的深入和林婴婴的出现,一切都开始变得模糊。
回看一下金深水是为何加入抗日事业的:侵华日军杀害了他的妻子孩子,他为复仇进了军统。
报仇雪恨,这是当时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参加抗日的根本动因。换言之,金深水身上具备了一种时人的共性,他们不太在意什么主义和领袖,只想通过某个反抗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个时候,就显出“领路人”的重要性来了,金深水遇到了军统的陈耀,自然也进了军统,之后他才后知后觉地认识到:本想杀日本人泄愤的他,走进了另一条黑暗之路。
与之相对的是林婴婴,她的家族同样被日寇屠戮殆尽,但她先遇到了地下党的同志,于是走上了一条更崎岖的道路。
《刀尖》展现了这一批普通人的选择,他们原本有着相同的底色,出发点也大同小异,可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历,逐渐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许多汉奸叛徒,往前数几年也曾是革命者),有像李士武那样拼命替自己搞钱的人,有像卢敬瑜那样两头通吃捞好处的人,也有像革老(成泰燊饰)那样明知被出卖也甘心领死的、忠于党国忠于领袖的人。
影片中最富这种深意的一场戏,是林婴婴背诵了汪精卫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来借此表明曾经的进步青年,也可能会有日后的千夫所指。
而金深水和林婴婴之间关于“谁应该活下去”的无形争论,亦有着殊途同归的作用:金深水虽抱死志,但他还是爱上了接受命令去接近的日本女人静子,这意味着他对未来仍抱有希望,而林婴婴失去家人、爱人、亲人后,尽管看上去更有生命力,却在生完孩子后难产而死。
只有存在“生”的动力、还未被彻底定型的青年人,才更有希望活下去,见到新中国——刚参与革命没几年的金深水,就是这样的“年轻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汪伪政府安保局、日本反间谍小组、国民党军统、中共地下党等各个组织都不过背景板,能让金深水做出关键抉择的,从来都只有他自己。
满腔仇恨想杀鬼子,加入军统;为抗日大业去做特务对付汉奸,也能接受;戴老板配合老蒋要杀新四军、搞窝里斗消耗抗日力量,通风报信;军统要南京站的人服从命令“杀身成仁”,不干了;林婴婴在失去组织后仍想完成任务,帮场子;结束任务留在江南,边带孩子边伺机报仇;等抗日胜利后亲手枪毙了卢敬瑜,金深水才去往江北,真正加入了中共。
可以说,金深水忠于自我的朴素选择,最终把他导向了最适合、最正确的组织——使个人命运与家国前途相统一,让原本缺乏底色的人染上红色,在一片偶然中形成了某种必然,这个历史叙事的格调就成了。
我不清楚《刀尖》在创作时是否保持了这么高的立意,毕竟片子本身不算好看,即便是真的,执行得也不好……但看在影片能让我脑补自洽的份上,还是给一个“选择性观看”的推荐吧。
秋晨阳
高群书水平不差也不那么高。
行者 回复 11-24 14:28
高群书不擅长讲故事,而且他以往的剧动不动就台词离谱,出戏。
星光
为什么出来一个新片就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