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年,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冒险旅程中,有位船员分享了一个趣闻,他们曾到达一个岛屿,遇见了一种不寻常的鸡。
这些鸡下的蛋比较大,而且孵蛋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不是像常见的母鸡那样坐在蛋上孵蛋,而是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方法,把蛋小心翼翼地埋藏在泥土和已经腐烂的树叶堆里。
更神奇的是,小鸡竟然能够自己从这样的环境中破壳而出。结果其他人都以为他是喝醉了胡言乱语,纷纷哈哈大笑。
时间来到1770年,当英国探险家首次踏上澳大利亚东海岸时,他们意外发现许多巨大的土堆,这些土堆模样古怪,就像是坟墓一样散布四处。
考虑到澳大利亚当时还是一片相对未受干扰的原始大陆,显然不可能有这么多坟墓。出于好奇,人们开始在这些土堆附近守候。
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等待,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鸟类频繁在这些坟墓前徘徊。
这种怪鸟体型庞大,健壮有力,外表上与火鸡有几分相似,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当探险家们靠近一探究竟时,才发现真相远非他们所想。原来这些看似坟墓的土堆,其实是这种怪鸟精心建造的巢穴。
这种奇怪的鸟是丛冢雉,又名灌丛火鸡或格维拉,是澳洲常见且分布广泛的筑巢鸟,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昆士兰州北部到新南威尔士州南海岸的欧罗博达拉,现在也被引入到南澳大利亚的袋鼠岛。
丛冢雉的外观特点是大光头,红色脖子和黄色肉垂,尽管与美洲火鸡看起来有点像,但其实关系并不密切,它的近亲是马里鸡。
所有冢雉都是利用外界热源来孵蛋,比如所罗门岛的美拉尼西亚冢雉依靠的是火山地热,丛冢雉也不例外。
不过它们生活的地方没有地热,只能自己筑巢。丛冢雉在地面上用树叶、其他可堆肥材料和泥土筑巢,巢高1.5米,直径可达4米,大约重2到4吨。
在这样的环境里,因为到处都是细菌,所以鸡蛋很容易被污染。这些细菌能穿透蛋壳,伤害到里面的胚胎,最后导致鸡蛋变质发臭。
就算小丛冢雉能顶住压力出生,它们得自己从蛋壳和泥土中钻出来,迎接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
即使成功破壳,这些小家伙也有可能会吓到悠闲的雄鸡,反而会被一脚踢开。
雏鸟还得找机会从巢穴中溜走,雄鸟不会教授任何生存技巧,全凭幼鸟自由发挥。
因此超过97%的幼鸟都无法熬过出生后的第一周,每两百只雏鸟仅有一只能活到成年,命运十分悲惨。
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只成年丛冢雉都是从死鸟堆里面爬出来的幸运儿,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这种繁殖方式听起来相当残酷,但它似乎对丛冢雉种群的繁衍有着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过去的20年里,丛冢雉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惊人地增长了7倍,展现出了它们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