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选自网络侵权联系可删
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受人之辱,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于众;觉人之诈,不愤于言;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谋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生;潜龙在渊,相时而动,待到风卷云起时,一跃冲破九万里。
因此,你若是想要知道一个年轻人是否有出息,那就看他在关键时刻懂不懂得“隐忍”也就知道了。
年轻人本就年轻气盛,喜欢直来直往,在面对他人的折辱时,很难做到面不改色,能屈能伸。
而一旦他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情绪,选择了低头弯腰认错,便可说明他克制了自己的人性,那他也就是非同寻常之人,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强者。

而真正厉害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能够做到情绪稳定也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
毕竟,若是一个人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必然也会因为情绪不稳将自己置于险境。
正所谓:欲成大树,莫与草争。
发脾气是弱者的本能,而控制脾气却是强者的本事,真正的强者向来不需要靠发火来向谁证明自己的勇猛。
就像大山不说自己的高度,自然巍峨;大地不说自己的厚度,滋润万物;大海不说自己的宽度,一望无际……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够做到低调谦逊,就像饱满的麦穗,他们向来深藏不露。
毕竟,刚则易折,柔则长存!

一个人若是他过于刚硬,总是锋芒毕露,不懂得适当弯曲,便容易处处碰壁受挫。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刚柔并济,适时而动,必要时的弯腰低头之前策略,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更好的伸展。
就像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便是如此做的,也使得他成为了从奴隶到皇帝的第一人!
由于,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后来不得不聚众为盗,最后投奔刘渊。
在刘渊称汉帝后,石勒有胆略,善骑射,在与晋军争战的过程中,不断显现出了自身实力,便成为了刘渊的得力战将。
到了晋永嘉六年(312年),石勒身边的谋臣张宾见他东征西战,好似流寇一般,长期下去肯定不利于发展,便劝他在襄国和邯郸间择一根据地。

待到消灭群雄,便可称王称霸,石勒也是一个有志气有野心的人,便听取了张宾的建议,率兵占据了襄国。
而对于石勒而言,在他的称霸路上,当时的晋大司马、尚书令王浚便是最大的拦路虎。
永嘉七年(313年),石勒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个障碍,便与部下商议。
张宾对此又进计道:“王浚虽为晋臣,但实则有着篡位之心,将军若想成就大事,不妨先俯首作低,假意投诚,当获取他的信任后,再除之。
石勒认为此法甚好,便派手下王子春给王浚送去大量奇珍异宝示好,并进表劝其称天子。

王浚也不傻,一开始对石勒此举并不相信。
但由于王子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服人,表现的十分真诚,王浚也就信了几分。
恰逢镇守范阳的王浚的司马游统背叛王浚去投降石勒,暗中派人与石勒联系,石勒当机立断杀掉了来者,并把首级送给王浚,以示自己忠心。
王浚便开始对石勒深信不疑,接着石勒又派人前往幽州,上书给王浚,请求亲自去幽州面谒,劝其称帝。
王浚之前派去视察石勒的使者返回幽州后,也对王浚说石勒并没有称王称霸的实力,也并无二心。
王浚觉得从此自己又有了一大助手,不由得心中大喜。
而石勒见王浚上了圈套,心中也是暗自高兴,准备动手除之。
为了稳妥起见,石勒又向王子春仔细的询问幽州了的形势,当了解了之后,石勒信心十足,开始筹备。

建兴二年(314年),一支精锐的轻骑兵日夜兼程,奔袭幽州,这就是石勒的军队。
当石军行至易水时,王浚诸将闻讯,恐有不测,便请求出兵阻截,可王浚却不明所以,怒道:“石勒来幽州,是拥立我为天子,谁敢声言攻击他,就格杀勿论。
于是便开始命人准备筵席,好款待石勒!
待到天亮,石勒兵临蓟城门下,叫开城门后,怕有伏兵,便先将让千头牛羊开道,说是送给王浚的见面礼。
实则这些牛羊一旦过去,便会堵塞各条街巷,使王浚纵有伏兵也无法出击。
待到王浚感到大事不妙之时,也已经晚了,最后被石勒斩首示众。
也正因为石勒能屈能伸,才得以扫除了自身通往帝位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因此,做人千万不能只知道硬刚硬干,冒冒失失,一定要懂得隐忍的好处。
毕竟,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这也是一个人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的良策。
否则,一味的强出头,恐怕也将会头破血流,难有东山再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