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清华学霸从日寇眼皮子下越狱成功:不费一兵一卒,废了根手指

正直盖布里埃尔 2024-12-11 13:57:17

引言:

1944年末,抗战胜利在即,一位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抗联英雄于天放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在黑龙江北安监狱,日军对这位共产党员实施软硬兼施,既以高官厚禄诱降,又以酷刑相逼。面对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这位在敌后从事地下工作十余年的抗日志士,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与狱友赵忠良一起,在1945年7月11日的深夜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越狱行动。在与日本看守石丸的生死搏斗中,他的左手食指被咬断,却最终成功逃出了戒备森严的北安监狱。这场不费一兵一卒的越狱,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大纲:

一、清华学子的革命选择

以全省第一考入清华大学

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

二、智取北安监狱

被捕入狱与转押经过

监狱环境观察与情报收集

周密筹划越狱计划

获取地图与确定时机

三、血战逃生记

与狱友赵忠良的配合

制服看守石丸的激烈搏斗

断指突围成功

分头突围与巧妙藏匿

四、传奇终章

赵忠良被捕牺牲

躲过自卫队追捕

日本投降与获得自由

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45年清华学霸从日寇眼皮子下越狱成功:不费一兵一卒,废了根手指

1944年末,抗战胜利在即,一位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抗联英雄于天放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在黑龙江北安监狱,日军对这位共产党员实施软硬兼施,既以高官厚禄诱降,又以酷刑相逼。面对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这位在敌后从事地下工作十余年的抗日志士,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与狱友赵忠良一起,在1945年7月11日的深夜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越狱行动。在与日本看守石丸的生死搏斗中,他的左手食指被咬断,却最终成功逃出了戒备森严的北安监狱。这场不费一兵一卒的越狱,成为了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少年才俊 志在报国

那是1927年的黑龙江,年仅二十岁的于天放以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在这片学术殿堂里,年轻的于天放不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更是接触到了改变他一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清华园的生活平静而充实,但历史的车轮却在无情地碾过这片土地。1931年,于天放经由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张甲洲的引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清华支部书记。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日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铁蹄踏破了东北的宁静。面对国土沦陷,清华园内的爱国学子们群情激愤。

1932年的春天,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于天放的人生轨迹。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他和其他五名东北籍的清华学子毅然回到黑龙江巴彦县。

在家乡的土地上,他们组建了"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这支抗日武装力量。当年引荐于天放入党的张甲洲担任了指挥官,而于天放则负责交通情报站的工作。

为了隐蔽身份开展地下工作,这位清华高材生化身成了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他充分运用在清华所学的知识,以教书为掩护,暗中进行着抗日工作。

十余年的地下斗争生涯,于天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在这片布满荆棘的战场上,他以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

在黑龙江的土地上,于天放的名字渐渐传开。不仅是因为他的文韬武略,更因为他那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场漫长的地下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1944年冬天。就在抗战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时,一个叛徒的出卖打破了这一切。

在被捕的那一刻,于天放依然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只说了一句话:"有死而已,决不投降。"

这样一个年轻人,从清华园的才子蜕变为抗日英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的故事,也在黑龙江大地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令人动容的革命传奇。

北安监狱血战一怒断指逃生记

1945年的北安监狱,戒备森严的铁窗内,于天放和狱友赵忠良整日观察着监狱的一举一动。这座由日寇建造的监狱,高墙之上布满了瞭望塔,每个瞭望塔上都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把守。

两人经过周密观察发现,监狱的警卫换班时间是在深夜,而换班时刻正是守备最为薄弱的时机。那时负责监视的日本兵石丸会在牢房外的走廊上巡逻,这便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为了让计划万无一失,于天放在监狱里默默记下了每个岗哨的位置和巡逻路线。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把越狱的每个细节都推敲了无数遍。

7月11日深夜,漆黑的牢房里,于天放和赵忠良悄悄撬开了木板床的铁钉,把它打磨成简易的匕首。这些武器将是他们反抗的唯一依仗。

午夜时分,石丸如往常一样在走廊上巡逻。就在他走到牢房门口的瞬间,于天放猛地伸手抓住了铁栏杆后露出的枪管。

一场无声的搏斗在黑暗中展开。石丸想要开枪,却被于天放死死抓住。这个日本兵随即张口咬住了于天放的左手食指。

血流如注,剧痛难忍,但于天放依然没有松手。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赵忠良迅速从牢房里伸出手,一把抓住了石丸的衣领。

两人合力将石丸拽向铁栏杆,用木板床的铁钉狠狠地刺向他的咽喉。这个残暴的日本兵终于松开了嘴,于天放的左手食指也在这场搏斗中被硬生生咬断。

石丸倒下后,两人用从他身上搜出的钥匙打开了牢门。在黑暗的掩护下,他们悄无声息地穿过了监狱的走廊。

来到监狱的围墙下,两人用事先准备好的绳索往上攀爬。就在这时,瞭望塔上的探照灯扫了过来。

千钧一发之际,于天放和赵忠良迅速贴在墙角的暗影处。等探照灯移开后,两人抓住机会,像两只灵巧的猫一样翻过了高墙。

落地的瞬间,哨兵发现了异常。但两人早已钻进了监狱外的玉米地,借着夜色的掩护向远处逃去。

枪声在身后响起,子弹呼啸着从耳边掠过。于天放和赵忠良在玉米地里匍匐前进,直到远离了监狱的射程范围。

这场历时不到半小时的越狱行动,成功地瓦解了日军严密的防守。虽然付出了一根手指的代价,但于天放和赵忠良终于重获自由。

越狱成功后的第二天,于天放忍着剧痛,用布条简单包扎了断指的伤口。两人借着农民的衣服作为伪装,辗转返回了抗联的队伍。

这场不费一兵一卒的越狱,靠的是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更成为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一段传奇。

断指不改其志继续战斗传奇史

逃出北安监狱后,于天放和赵忠良经过三天三夜的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驻地。战友们看到他们安全归来,既惊喜又心痛。

断指的伤口已经开始发炎溃烂,医生立即为于天放进行了简单的清创手术。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没有麻药,也没有专业的医疗器械。

手术台上,于天放咬着牙,让战友们用烈酒给伤口消毒。医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将已经坏死的组织切除,重新包扎了伤口。

休养期间,于天放并没有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向组织详细汇报了日军在北安地区的军事部署和防御工事的具体情况。

这些情报对于东北抗联的作战计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关于北安监狱的防御体系,他的亲身经历为后续解救其他被关押同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伤口刚结痂,于天放就坚持重返战斗岗位。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原本打算让他在后方休养。但这位倔强的清华学子坚持要回到前线。

这一次,组织安排他担任了情报科科长。没有了左手食指,于天放却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右手字。

在情报科的工作中,他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凭借在清华学到的知识,他创新了密电码系统,大大提高了情报传递的安全性和效率。

他带领情报科的同志们,建立起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通过这个网络,东北抗联及时掌握了日军的调动信息。

1945年8月,随着苏联红军对日宣战,东北抗日战争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于天放带领情报科为红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于天放提供的日军部队调动情报,帮助红军避开了敌人的主力。这为后来解放军收复北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位失去一根手指的情报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证明:革命者的意志不会因为身体的创伤而减弱半分。相反,这根断指成了他对抗战胜利的特殊贡献。

战争结束后,组织上要给于天放记功。但这位朴实的共产党员婉言谢绝了。他说:"革命时期,每个共产党员都在流血牺牲,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

从此以后,每当战友们看到于天放那少了一根手指的左手,都会想起那个血战的夜晚。那根断指,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

这个故事在东北抗联的队伍中广为流传。人们说,于天放用一根手指换来了自由,却用整个生命投入了革命事业。

在他的带领下,情报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清华才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革命者的勇气和智慧"。

英雄凯旋荣光永驻清华园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了中国大地。在北安,于天放带领情报科的同志们参与了对日军的接收工作。

那个曾经关押过他的北安监狱,如今成了关押战犯的地方。于天放作为见证人,参加了对石丸等战犯的审讯工作。

在审讯中,石丸认出了当年那位断指越狱的囚犯。这个日本军人没想到,曾经的囚徒如今已经成为了审判者。

抗战胜利后,组织决定派于天放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清华大学。这一次,他不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革命者回到校园。

1946年春天,清华园里樱花盛开。于天放站在熟悉的日晷广场上,向清华的师生们讲述了东北抗联的故事。

台下的学生们看着讲台上那位少了一根手指的演讲者,听他讲述在敌后战斗的峥嵘岁月。那根断指成了最有力的教材。

清华大学决定将于天放的事迹编入校史。在清华历史展览馆里,专门辟出一个展区,陈列着他在北安监狱使用过的那枚铁钉。

1947年,于天放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他把在东北积累的地下工作经验,用于指导学校的革命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清华的进步学生运动如火如荼。他组织学生们开展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运动,为解放战争贡献力量。

1948年,北平战役打响。于天放再次发挥了他的专长,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关于国民党军事部署的情报。

在关键时刻,他带领清华地下党员策反了国民党军队中的进步官兵。这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北平解放。于天放站在清华园的主楼前,看着五星红旗在母校上空升起。这一刻,他等待了十七年。

新中国成立后,于天放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成教材,用于培养年轻一代的革命传人。

在他的倡议下,清华大学设立了"于天放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仍然奋发图强的学子。这个奖学金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5年,已经98岁高龄的于天放最后一次回到清华园。在母校百年校庆的讲台上,他举起那只少了食指的左手,向青年学子们讲述了那个血战的夜晚。

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只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失去一根手指算什么?"

如今,在清华园内,于天放的故事依然在代代传颂。那根断指的故事,成为了清华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有学生自发前往于天放纪念园,向这位革命先辈献上一束鲜花。而那根断指的故事,也永远镌刻在清华的校史上。

0 阅读:1
正直盖布里埃尔

正直盖布里埃尔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