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中东世界的遗珠

雨竹与世界 2024-10-20 03:47:08

黎巴嫩,中东国家,位于地中海东岸,仅有两个陆上邻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220公里。

黎巴嫩国土面积1万平方公里,还没有我国天津大,目前人口约535万人,相当于天津市的40%,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

当前黎巴嫩是个人口不断下降的国家,十年前黎巴嫩还有六百多万人口,到如今人口减少了百万之多。

黎巴嫩的人口特征很奇葩,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人口换手率非常高。在过去十年里,有二百万黎巴嫩人移居海外,但又有上百万中东他国难民涌入黎巴嫩。

第二,海外人口远大于本国人口。黎巴嫩虽然只有535万人,但有超过1500万人生活在海外,广泛分布在欧美、南美和海湾国家。

黎巴嫩人口的高移民率和高换手率自古有之,近代表现更加明显,以至于产生了两个后果:

第一,人口结构和宗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之后,黎巴嫩独立之初,其基督教人口占总人口的70%,穆斯林人口占据不足30%,当时的黎巴嫩可以说是个基督教国家,或者说是一个亲西方国家。

黎巴嫩为了不引起周边穆斯林国家的敌视,一直淡化基督教身份,强调阿拉伯人身份,属于阿拉伯世界。

从上面的黎巴嫩移民图也能看出,黎巴嫩人的移民目的地大多是西方国家,这些移民大多是基督徒。

伴随着历次中东战争带来的动荡以及黎巴嫩的内战,基督徒大量移出,穆斯林难民不断涌入,加上人口生育率的差别,当前黎巴嫩基督徒人口比例下降到30%左右,穆斯林上升到大多数,黎巴嫩可以说已经变成了穆斯林国家。

第二,人口和宗教的复杂性。多方人口的涌入让黎巴嫩成了世界宗教博览会,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宗教齐聚黎巴嫩。这些教派包括,属于基督教的马龙派、希腊东正教、希腊天主教、叙利亚东正教、叙利亚天主教、亚美尼亚东正教、亚美尼亚天主教、科普特东正教、拉丁教派、聂斯脱利派、迦勒底教派、新教等12个教派;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什叶派、德鲁兹派、阿拉维派、伊斯玛仪派等5个教派和犹太教。

为了安抚国内复杂的宗教矛盾,黎巴嫩政府几乎承认所有的传统宗教信仰。

黎巴嫩这种复杂的人口和宗教信仰,还得从其地缘特征说起。

海洋国家的源头

从西班牙南端的港城直布罗陀到以色列北部的港城海法,沿着地中海中间拉一条折线,地中海就被分成了两部分,我们会发现南北两岸存在显著的差异。

地中海南岸海岸线平直,天然港口较少,地形相对平坦,大部分地区为沙漠,经济上多为灌溉农业和荒漠游牧,社会人文偏封闭内敛。

地中海北岸则海岸线曲折,内海和海湾众多,岛屿遍布,工商业发达,历史上多贸易和海洋强国。

而黎巴嫩处于南北地中海的交界位置,天然地,黎巴嫩成为两个世界的争夺前线。当然这是后话,在地缘冲突之前,还有一个文明的诞生问题。

毫无疑问,陆地文明远远先于海洋文明,地中海北岸的文明诞生条件落后于地中海南岸。

人类多次走出非洲大陆的第一站是三洲五海之地的中东世界,更确切说是巴勒斯坦地区,西亚裂谷作为东非大裂谷在亚洲的延伸,自然成为远古人类首先定居的地区。

半干旱的气候和山地垂直自然带多物种的优势,让这里成为人类最早的农业和牧业文明火种之一,小麦和山羊最早在此被人类驯化。

较早的文明发展,给西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文明进程的演进,西亚裂谷的西侧——埃及尼罗河谷,和东侧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凭借着更有利的农业条件,分别成就了闻名于世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二。

除此之外,巴勒斯坦北侧的黎巴嫩山脉脚下,山海相间的狭长区域还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海洋文明。

黎巴嫩位于新月沃地西端,全境按地形自西向东可分为沿海平原、黎巴嫩山地、贝卡谷地和安提黎巴嫩山。

其中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山势高峻,最高海拔3083米,每年冬季西风带南移,黎巴嫩进入雨季,西侧沿海年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之间,山脉拦截更多降水,年降水超过1500毫米,相当于我国的江淮流域,在自然环境方面,黎巴嫩是中东最湿润的地方。

充足的降水让黎巴嫩成为中东世界的异类,山区森林遍布,当时山上长满了树龄可达千年的黎巴嫩雪松,这种木材是造船佳品,为早期航海活动提供了原料基础。

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物产也不相同。比如埃及盛产谷物、蒲草,缺少木材、香料;希腊盛产手工艺品,缺少粮食;黎巴嫩盛产杉木、颜料,缺少矿产;黑海北岸盛产羊毛、奶制品,缺少香料,地中海周边存在强烈的贸易需求。

终于,在公元前12世纪前后,拥有大量海船建造原料的黎巴嫩海岸开启了人类的海洋文明,风平浪静的大西洋澡盆迎来了桨帆船时代。

当时居住在黎巴嫩海岸的是迦南人后裔,腓尼基人,他们在本土建立了数个贸易城邦,并向克里特岛、希腊、西西里和北非扩张,足迹遍布地中海沿岸,先后建立了众多海外城邦,成为地中海霸主,中东的科学技术开始向地中海北岸扩散,为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腓尼基人在贸易中创造了西方第一批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后来的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均是从其借鉴演化而来。

黎巴嫩强烈的海洋属性,让其更倾向于向海洋扩张,向海外大量移民的历史在3000年前的腓尼基时代就展开了。

不过,在随后的数个世纪,腓尼基人被从大陆方向而来的亚述帝国、新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轮番碾压蹂躏,早早地消失在历史长河。

陆权世界的海权孤岛

腓尼基人之所以早早被大陆国家淹没,根源在于其海权孤岛地缘属性。

观察地中海东岸会发现,黎巴嫩和以色列-巴勒斯坦虽然位置相邻,部分环境类似,但地缘上却有南辕北辙的区别,一个向海,一个向陆。

黎巴嫩降水集中在黎巴嫩山脉以西,也即是沿海地区,而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水源则集中在内陆的约旦河流域,也即是西亚裂谷。所以,巴勒斯坦往往成为内陆民族生存区域,而黎巴嫩则往往是海洋民族的据点。

就算是内陆的阿拉伯人来到黎巴嫩沿海之后,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宗教信仰往往也容易发生改变,最终海洋属性更浓。

比如,黎巴嫩的基督徒其实大多都是阿拉伯裔,影视作品、商业演绎中出现的阿拉伯人演员、模特,绝大多数都是黎巴嫩的基督徒,他们可以和西方生活方式无碍相融。

换句话说,黎巴嫩是中东世界的海权孤岛,是西方海权国家与中东陆权国家争夺的前线。

鉴于地中海东岸体量较小,历史上本地区的归属主要取决于海权与陆权国家的强弱对比。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强盛时,黎巴嫩和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主要被其统治;同样,陆权属性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整个地区也沦为其帝国臣属。

海权和陆权的拉锯奠定了本地区民族和宗教的复杂性,特别是山高林密的黎巴嫩。

海权国家统治期间,黎巴嫩天然地成为基督徒的生存之地,和欧洲联系紧密,来自罗马的天主教和来自拜占庭的东正教,甚至亚美尼亚基督教均在此广泛传播,基督教人口往往占据主流。

陆权国家统治期间,中东各族涌入,黎巴嫩则掀起基督徒移居海外的浪潮,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基督教国家。

二战之后,黎巴嫩基督徒大量移居海外的本质原因是英法殖民体系在中东的瓦解,黎巴嫩再次成为中东世界的孤岛,移民吧,外面都是穆斯林。

当然,即使是政治环境对基督徒最不利的时期,黎巴嫩仍然有大量基督徒生存。黎巴嫩山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山谷、溶洞甚至地下暗河众多,地貌复杂,基督徒往往藏身于此,数千年来,基督徒一直是黎巴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黎巴嫩基督徒甚至能占到六成人口。

而在基督教势力卷土重来的时候,黎巴嫩的基督徒则可能成了带路党,比如,罗马教廷发起的九次十字军东征就离不开黎巴嫩基督徒的帮助。

自然而然地,黎巴嫩在宗教交融之下,遗存并诞生了大量宗教派别,成为了世界宗教博览会。

当前,随着西方势力在中东的退却,黎巴嫩的基督人口还在下降,穆斯林人口还在上升,其唯一变数则是南部邻国以色列。

黎巴嫩的地缘裂痕

当前中东各国的边界都是人为边界,是英法殖民遗留的产品,黎巴嫩也是如此。

前述的黎巴嫩地区指的是黎巴嫩山脉及西侧沿海地区,不包括东侧的贝卡谷地和安提黎巴嫩山区。

实际上,海洋属性的黎巴嫩和大陆之间的自然人文分界线应该在黎巴嫩山和贝卡谷地交界,山地雨影效应之下,贝卡谷地的局部年降水量甚至下降到200毫米,好在山区的河流和冰雪融水可以大量补给谷地,加上土壤肥沃,贝卡谷地成为著名的灌溉农业和畜牧区,至今贝卡谷地还生产了黎巴嫩的大部分农产品。

贝卡谷地东侧的安提黎巴嫩山区降水虽然比不上西侧的黎巴嫩山,但比贝卡谷地多不少,也算是中东少有的福地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以及山脚的灌溉农业全靠这条山脉哺育。

这就意味着,贝卡谷地的生产方式和叙利亚是相同的,安提黎巴嫩山这条山脉并不高大,且地势和缓,并不能阻隔叙利亚和贝卡谷地的交通联系;相反,黎巴嫩山更加高大,且东部地势落差大。地缘上,贝卡谷地和叙利亚是一体的。

历史大多时间,贝卡谷地一直是隶属于各大帝国辖下叙利亚督府的,而黎巴嫩沿海地区则相对独立,但因为体量小常被叙利亚督府代管。

在基督徒和穆斯林漫长的拉锯中,基督徒多占据西部沿海和黎巴嫩山区,穆斯林则多占据东部贝卡谷地。

地理决定了人文,人文的相异造就了黎巴嫩的裂痕。

1975年,黎巴嫩在对待巴勒斯坦问题上出现了意见分裂,以此为导火索形成了基督徒和穆斯林两大政治阵营,加上域外势力和邻国的介入,最终演变成长达15年的内战。

地缘上的裂痕不仅导致黎巴嫩的内战,还和邻国叙利亚产生国土法理的纠纷。

腓尼基时代的黎巴嫩并无国家概念,地中海的势力还是以城邦为单位,所以黎巴嫩的法理很难向前追溯。鉴于黎巴嫩沿海体量较小,历史大部分时期,黎巴嫩被叙利亚督府管理或者代管,所以,独立后的叙利亚始终觊觎黎巴嫩领土。

借黎巴嫩内战之机,1976年叙利亚军队开进黎巴嫩,占领了叙利亚的东部和北部大片国土,贝卡谷地全部被叙利亚控制,直到2005年,叙利亚才全部撤军,结束长达29年的军事占领。

当前黎巴嫩的法理基础源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黎巴嫩山酋长国,相对独立但隶属于奥斯曼帝国。

不过,黎巴嫩山酋长国的领土范围仅限沿海地区,不包括贝卡谷地,且酋长国的税收仍是叙利亚督府代管,这也是叙利亚一直致力于和黎巴嫩建立“特殊关系”的历史原因。

当然,西方国家也有主张法理追溯到十字军东征建立的的黎波里伯国,这就别有用心了,为西方入侵中东招魂。

南部危机

当前黎巴嫩的穆斯林比例已经上升到多数,国内各派别处于联合执政阶段,执行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矛盾虽然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强邻叙利亚深陷内战泥潭,自身难保,也无法深度干预黎巴嫩。

黎巴嫩当前的危机主要来自南方强邻以色列。

黎巴嫩和以色列并未划定正式边界,目前的边界是联合国在2000年划定的临时边界,被称为“蓝线”,是当时监督以色列撤军用的。以色列和黎巴嫩对“蓝线”都不满,只不过黎巴嫩只能接受现状,而以色列还有进攻能力(起码自认为)。

按照地缘构成,以色列北部的下加利加和黎巴嫩南部的上加利加是同一个板块,理应属于黎巴嫩所有,而历史上的黎巴嫩山酋长国也确实长期统治上下加利加,这是黎巴嫩声索的法理基础。

但对以色列来说,其境内降水量远不如黎巴嫩丰富,水源问题是生存的头等大事,所以,向北部山区扩张以控制水源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加利加海,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淡水湖。

在美西方的偏袒之下,巴以分治之初,联合国就把加利加海西岸和上游哈斯巴尼河大部分划给了以色列。

以色列修筑了“北水南调”运河,利用加利加海淡水资源供应了全国一半的用水量。

1967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戈兰高地,完全占有了加利加海和哈斯巴尼河水源,这是以色列死活也要保住戈兰高地的最大原因。

当然,对以色列的胃口来说,这还是不够的,黎巴嫩南部的利塔尼河水源更加充足,如果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不仅可以开疆拓土,获取更大缓冲区,还可以拿到丰富的水资源。

其实,以色列在1982年和2000年之间已经占领了黎巴嫩南部长达18年,只不过没有站住脚跟,在黎巴嫩各武装,特别是真主党武装的抗击之下被迫撤出。

如今,在右翼势力和民粹火速抬头之后,以色列国内矛盾压制不住,被迫对外输出矛盾,再次走向入侵黎巴嫩的道路。目前来看,拿下利塔尼河以南建立缓冲区是其阶段性目标。

黎巴嫩面临一次深重的边境危机。

黎巴嫩南部是什叶派穆斯林聚居区,已经被真主党打造成了铁盘,抵抗以色列的重任还要落到真主党武装身上。

随着百年变局的演进和中东大和解的宏观背景,真主党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然,以色列背后站着整个美西方世界。

此次冲突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

0 阅读:1
雨竹与世界

雨竹与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