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从两汉提出盖天说和浑天学说后,中国没有再提出新的天文学说,一直在盖天和浑天之间徘

从两汉提出盖天说和浑天学说后,中国没有再提出新的天文学说,一直在盖天和浑天之间徘徊。也就是说,我们强在数据记录方面,对数据的解释做的不够好。我们的成就主要是有数千年连续的天文观测记录,天象记录在史书上更全,要查400年以上的天文观测,我们的最全。 但对天文的理论性工作没有超越古代托勒密学说,相比之下没有其完善和精确。元代应该还是主要受到伊斯兰的天文观测仪器的启发,开始将观测仪器往巨大化的方向发展,现存实物就是郭守敬在河南登封留下的观星台之类的建筑。 元代的天文机构有三:汉儿司天台、回回司天台和太史令,但现在研究看来,在元代,汉与回回的交流不算太多。元朝时回回人一般还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元朝回回司天台是世祖至元四年(1267)建立,回回星历学者扎马鲁丁制西域天文仪器七种及《万年历》。八年,立回回司天司,秩从五品,以扎马鲁丁为提点。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为回回司天监。 明代从洪武元年沿袭元代有钦天监和回回钦天监,之后还翻译了不少回回天文书籍,主要是回回历法在交食食分和五星凌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与《大统历》参照使用。但是三十年后,回回钦天监就被撤了,改成隶属在汉人主导的钦天监下的回回科里了。 但最可惜的是明代希望汉历与回回历能够互相交流,再有创新,但是终明一代都没啥创新……最终清代正式采纳基于西方第谷体系(1588年)的《时宪历》,回回科也随后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