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关于不可尊传解经——《赵洪钧说周易·自序》

金东文化 2024-11-19 16:22:39

【经典正考】关于不可尊传解经

——赵洪钧先生《赵洪钧说周易·自序》说:

四、关于不可尊传解经

所谓不可尊传解经,是说不可尊信《易传》解说《易经》。这一主张已经在本序言上文多次透露了。上文举出了《易传》的那么多严重错误,还能遵循之解说经文吗!

不能说《易传》无一条不错,可采用者实在不多。

之所以不可尊传解经,还因为《易传》产生之初,就企图用儒家思想解说《易经》,因而常常大错特错。这一点早已在近代著名学者之间取得共识。有关文章请参看《古史辨》第三册(金栋按:上编)。

著名的现代《周易》专家如李镜池、高亨、顾颉刚和闻一多等先生都是如此认识的。且看李镜池和高亨先生的有关主张。

李先生的有关主张见于其书《周易通义》序言,说:

“今天我们研究《周易》,首先要把经与传分开。因为它们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不能混为一谈。《易传》之作,主要是借解说经文来阐发作者的思想主张,是适应秦汉时期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就对经文的解说而言,是没有多少可取的。但自汉儒传经以来,历来抱着《易传》不放,以传解经,以传代经,所以无法还经文的真面目。”

高先生有关见解见于其书《周易古经今注》序言,说:

“本书……第一个特点是不守《易传》。《周易》卦爻辞为经,《十翼》为传。历代学者注《易经》都是以传解经,而我注《易经》则离传释经,与前人大不相同,这是有我的看法的。我认为《易经》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晚周,其间相去已数百年,传的论述当然不会完全符合经的原意。而况《易传》作者往往借用经文,来发挥他们的世界观,使经由筮书领域跨入哲学书领域。古画添上新彩,古鼎刻上新字,加工的《易经》就不是原来的《易经》了。然而《十翼》有正确的解说,有独具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值得重视的。因此,我说《十翼》是出现最早的、颇有可采的《易经》注解,并非精确悉当的、无可非议的《易经》注解。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若仍遵循古人的故辄,一味信从《十翼》,拿古人的盆扣在自己的头上,用古人的绳困在自己的手上,就难于考见《易经》的原意。因此,我主张讲《易经》不必受《易传》的束缚,谈《易传》不必以《易经》为归宿,照察两书的本来面貌,探求两书的固有联系,才是研究《周易》经传的正确途径。这就是我不守《易传》的理由。”

显然,以上两位先生的见解略同拙见。只是洪钧解《周易》往往经传互相对照。这样解不但方便看出《易传》的对错,也更容易理解《易经》的真面目。此外的原因是,洪钧不可能再作《周易大传今释》了。

顺便说明,除非万不得已,本书解经不取象数之说,也不取爻位之说。盖洪钧确信《易经》编纂之初,没有象数、爻位之义。如果杂取众说,就像打麻将或打扑克一样,多了一种人为的法则就多了一种打法。如此解经,必然愈说愈繁,歧途愈多,钻入无底洞。这大概是为什么一部《中国易学史》竟然全七册,竟然定价2300元。故洪钧虽然敢于公开说《周易》,却不想去读那么厚的书。原因就是不想钻入无底洞。

上文多次提到《易传》中充斥了儒家思想,下面再做专题说明。

金栋按:据易学史料,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其性质、内容截然不同,应分别对待。所以,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如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说:

“‘经’,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即原本《周易》,汉朝人尊之为经,即《易经》。……‘传’,有传授之义,古代传授经书的经师,往往对‘经’的文字和内容作出解释,其所作的解释称为‘传’。解释《易经》的著作,称为《易传》。……‘学’,指汉朝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经和传所作的种种解释。……可是,古代的经学家,由于尊孔读经的要求,缺乏历史主义观点,往往不区分经、传、学,将三者混为一谈,或者依传解经,或者以学解经,或者将自己的解说说成是真正符合《易经》的本义。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转引自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兹补充两家“不可尊传解经”之说,如下:

(1)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排版序》说:“《周易》经和传写作的年代,首尾相差少则五、六百年,多则七、八百年。而历代易学者多是以传解经,我们认为经、传当分别解读。例如占辞之‘元亨利贞’,原意乃大亨通、有利于占问,由于大量甲骨文出土,得知‘贞’乃作‘占’解,然而不少学者仍囿于以传解经,误以‘正固’释‘贞’。另一占辞‘孚’字,经文全书出现达40次之多,学者多依传文作‘信’解,实欠妥。我们认为‘孚’当作卦兆及应验解。”

(2)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说:“以上种种观点,虽各执一端,各据其理,但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将《周易》‘经’和‘传’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金栋按:今本《易传》当为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哲学成分为主。汉代将‘经’‘传’合为一体,称为《周易》,尊为《易经》(广义),使《周易》具有占筮(巫术)、哲学、史学、科学等多层面的性质和成分,从而使《周易》的性质复杂化。对此只有采用历史的态度和分析的方法,才能把握《周易》‘经’‘传’的性质。”

又,以出土于西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帛本《易传》为据,今本《易传》当编纂成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于西汉武帝以后之宣、元时期,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亦杂取道家与阴阳家之思想融合而成。诚如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易传》……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原有的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如

以“阴阳”解《易》则源于道家思想。台湾当代著名治《易》学者陈鼓应先生《易传与道家思想》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周易》是讲阴阳问题的。实际上,《易经》中还没有产生阴阳的概念。后来虽有史官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发现用阴阳解释《易》的例子。从现有材料看,以阴阳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就十翼范围而言,以阴阳解《易》始见于《彖传》,而且只是在解释泰、否二卦时才出现。……从理论系统上看,《彖传》这种以阴阳解《易》的传统与儒家无关,而与道家相连,‘《论语》中无阴阳辞句。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中亦无阴阳说。儒家的典籍《中庸》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无阴阳说。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前鲁国的儒家学者,并不以阴阳为一种范畴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而老、庄则不然,作为周室守藏史,老子承继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是明确地讲:‘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师》)老、庄的这种阴阳气化的思想应该说正是《易传》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

感兴趣者,可参看陈鼓应先生《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等相关书籍。

0 阅读:0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