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寻根拜祖 2024-08-18 07:21:53

司马迁写史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历史人物的“两幅面孔”,一是“真实”的形象,一是他“心目中”的形象,前者“写实”,后者“写虚”,前者是史学家的责任,后者是文学家的情怀,《霍去病列传》也秉持这个风格。

司马迁真的对霍去病评价不高吗?似乎是这样,我们看司马公是怎么评价霍去病的。首先,司马迁认为,霍去病出身于低贱之家,却因为是卫子夫的外甥,这叫“幸而贵”,而不是“生而贵”。“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那是一个讲究出身的时代,像李广这种世代豪门的家族是世人仰慕的对象,并且理所当然地占据社会优等资源,这叫“生而贵”。

而卫氏家族仅是个奴隶出身的低贱之家,这种人群被世人看不起,仿佛出身就带有原罪。尤其是卫青、霍去病,他们俩还是都是私生子,活着都是耻辱。他们却因为卫子夫的宠幸而一朝改头换面,这叫“幸而贵”,说白了就是靠裤腰带换取富贵,比小偷还要无耻。“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嫖姚继踵,再静边方。”君子豹变,意思是小豹子出生很臭,长大后却脱胎换骨,就像卫家人,陡然从贱到贵,以至于僭越规矩,乱了典章。其次,司马迁认为霍去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有两大原因,一是装备好,二是运气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汉匈作战,对汉军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马匹不足,霍去病却因为汉武帝的垂青,拥有最充足、最优良的战马,可以做到一人三匹,丝毫不逊色于匈奴人。另外,老天似乎格外偏心这个年轻人,别人打仗老是迷路,比如李广,老将军这辈子中了邪似的,总是迷路失期。偏偏霍去病动辄奔袭数千里,直达匈奴北庭,却从来不迷路,运气爆棚。最后,司马迁认为霍去病奢靡不仁,待军士很刻薄。“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每次出征,汉武帝都要赏赐霍去病很多酒肉,并且给他配备宫廷厨师,这些食物多到战争结束也吃不完。可气的是,即便这些肉都放坏了、丢掉了、糟蹋了,霍去病也从来不分给部下,以至于士兵们常常饿着肚皮作战,比黄世仁还要坏。以上三点,如果你说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不高,确实也是如此。不过,这仅是司马迁塑造的霍去病“写虚”的形象,充满了他个人的立场,展现的是文学家的一面,表达的是强烈的爱憎,以及人文精神。当然,这里面也有司马公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与当今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出身论”。如果仅限于此,司马迁就不配被称为史学家,《史记》也不配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事实上,除了“文学表达”以外,他老人家还是竭尽笔力,给我们展示了一位罕见的军事天才、一位尽忠报国的热血少年形象。

霍去病每一战过后,司马迁总是不遗余力地将他的战功一一呈现,奔袭多远,杀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多少,高级俘虏都有谁……言辞中压抑不住大汉帝国扬眉吐气的骄傲,以及对少年英雄的赞美。一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成了激励后世华夏儿女的千古名言,并化作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脊梁。“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历史如长河,数千年风流人物,有几个人能得到霍去病那种待遇,留下如此强烈、影响如此深远的标志性痕迹?如果不是司马迁将他对霍去病的敬仰之情融于其中,我们如何有这份感受?

从这个角度讲,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很高,如果他只是想一味贬低霍去病,他就会去掉那些热血喷张的描述,留下一个干巴巴的结果记录,再加上前面的三点,今天还有人会记得历史上有个叫霍去病的人吗?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史记》的不朽之光,既不缺写实,又通过文学笔法给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3 阅读:1207
评论列表
  • 东方 13
    2024-08-19 11:51

    汉朝应该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贵族出身的司马迁喜欢同样贵族的李广,不喜欢骑奴出身的卫青和他外甥霍去病,只是这2人实在光芒四射无法掩盖,不得不史书如实记载。而被他欣赏的李广,史书上虽然很多夸赞,确没有李广一次战斗消灭几百人上千人的记录,可见实在没有大的战功,无法封侯

    用户17xxx94 回复:
    也许他想表现司马迁不谄媚屈膝吧,所以被敲到了膝盖[呲牙笑]
    东方 回复:
    被敲膝盖的应该是孙膑吧
  • 2024-08-18 08:28

    李家是司马太监的亲戚

  • 2024-08-22 07:36

    运气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 2024-08-23 15:38

    如果司马迁说的队伍强运气好、不体恤士卒、“幸而贵”等是真实的,同时又没有抹杀或贬低其战功,那不正是“真实”吗?《史记》的伟大在于不仅开创了一种体裁,秉持“真实(包括作者的感情)”,还有他充满感情的写法。如此才有活生生的一个个先辈(无论英雄还是败类)。

  • 2024-08-27 10:18

    外戚外戚外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诸吕乱政那会儿,吕家也没同时出过两个位高权重司马大将军。外戚之祸,匈奴不及十一

    用户10xxx94 回复:
    汉初没有大司马
    叶落知秋 回复:
    西汉是以外戚制衡朝堂,而且西汉一定程度上起于外戚也兴于外戚!
  • 2024-08-28 18:13

    一点公正客观都没有

  • 2024-09-06 23:32

    自秦统一天下之后,天下阶层重组,诸侯、卿大夫都完了,只剩天子和依附天子的贵族还有士,其它都是平民。汉的格局在于外戚登上舞台,很容易受皇帝宠幸一步登天,司马迁是士的代表当然不喜欢靠走关系的外戚。

  • 2024-08-21 21:46

    胡扯,河西走廊四郡霍去病丰功伟绩,岂是秀才能抹杀的

    无牙子 回复:
    士大夫阶层觉得那是外戚凭借后宫关系的恩宠让你“捡到”的功绩,这是“抢走”他们的机会,换他们上他们也行的!
  • 2024-08-24 18:21

    私心作祟

  • 2024-09-07 17:11

    太史公对李家鸣不平,还不是出于私心与个人好恶?

  • 2024-09-11 10:55

    司马迁把卫霍列入奸佞列传还不能说明太史公的思想倾向吗?但思想是跟人的出生,后天环境有关的,不要苛责太史公,同样也要看到太史公的大部分列传,内容的政治倾向,思想倾向比大部分史书更公正

  • 2024-09-16 18:34

    司马迁比较偏向于李广家族这样的传统贵族,而对奴仆出身的卫霍多多少少带有偏见,传名一般是史官自己的主观判断,内容却相对比较客观(好的坏的都写),除了司马迁,像汲黯这样的老臣也对卫霍这样突然提拔起来的高官显贵并不感冒,这很正常,老人看不惯新人,觉得提拔标准应该按资历,新人看不惯老人,觉得提拔标准应该按能力。[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 2024-09-07 10:30

    读懂报任安书,才能明白史迁的价值观,是儒家内核,他要“成一家之言”,还是要中央集权的。所以对商鞅,白起,韩信,彭越等皇(王)权受害者私德多有着墨。他是维护皇权一统的,也是要维护儒家秩序的,所以对其它政治,军事力量自然是夫子笔削春秋的老祖师手法了。

  • 2024-09-05 11:58

    2000年后的今天,大家都已经用上互联网了,照样有人拿身份、家世说事了

  • 2024-09-10 13:50

    司马迁有先主观了,毕竟贵族出身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觉得出身不好的人没有才能,和汉武帝沾边的估计他也不会说好话,可以理解。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