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是中国首款全天候隐形的空中优势战斗机,也是继F-22、F-35之后世界第三款现役五代机,中国也因此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个部署隐形作战飞机的国家。
但横空出世的J-20却长期苦于没有强劲的发动机,深受“心脏病”的困扰。自2011年首飞以来,J-20使用的发动机型号分别是最初的俄制发动机AL-31FM2,后来逐步换发涡扇-10B、涡扇-10C以及涡扇-10B3,发动机实现了从进口到国产的转变,但仍属于过渡版本,推力值还不足以满足J-20的超巡航需求。
J-20
J-20真正的专属发动机是涡扇-15,适配日程虽晚但到。2022年有官媒报道称,J-20已换发涡扇-15进行了飞行测试,试验性能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3月,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张勇表示,中国的涡扇-15发动机已经开始量产,技术上已打破所有瓶颈。至此,J-20终于迎来了最强大的“中国心脏”。
涡扇-15的所有技术瓶颈已经被打破
涡扇-15发动机:强在性能,难在设计
涡扇-15涡扇发动机的军用推力达105.22kN,在加力助推状态下可达161.87~181.37kN,其最大推力按181kN算,已经超过了F119的173kN加力推力值。在推动比方面,涡扇-15做到了9.7~10.87,同样超过了F119的9.0。再补充一点,F119是美国为F-22专门研制的加力涡扇发动机,可以看作涡扇-15的同级别对标版本。从推力、推动比两大指标来看,我国发动机已经实现了对美国同级发动机的反超,这再次显示了J-20的后发优势。
F-22(左)和J-20(右)
可以说,涡扇-15发动机补齐了J-20的最后一块短板,是我国五代隐形战机实现完美升级的最大功臣。根据研发人员的说法,涡扇-15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技术赛道上达到了天花板,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那么问题来了,涡扇-15为什么能做到业内顶尖?作为我国军用航空的核心装备,涡扇-15究竟强在哪里?
涡扇-15的强大之处体现在小涵道比、大推力设计上,有利于全面释放涡扇发动机的性能。涵道比是影响涡扇发动机推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是指当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外涵道与内涵道空气流量的比值。
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气流分流:外涵道的空气不经过燃烧,气温较低,流速较慢;内涵道的空气经过燃烧室,迅速增压升温,排出的尾气具有高温、高速的特点。两种性质的气流在喷管处交汇调和,通过降低一部分高温气体的流速和温度以提升推力,减少能量损耗,同时也降低了气动噪音。
涵道比越大,燃烧室体积占比越小,飞机的油耗相对越低,适航性与经济性就越好。因此,民航客机和大型运输机的涡扇发动机普遍采用大涵道比设计,一般在5~10左右,如美国通用的TF39-GE-1A涵道比为8,波音787使用的GEnx涵道比为9.5。但战斗机不是客机,也不是运输机,更注重极致速度和高机动性,特别是超音速巡航,几乎是五代机保持空中优势的硬性需求,如果采用大涵道比设计,超巡航就很难兼顾了。
大涵道比方案的发动机(GEnx)
因为大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在低速时性能最好,效率最高,但高速时效率显著下降,而小涵道比发动机在高速时仍能维持高效运转。理论上,战机的极限飞行速度趋近于喷管处高热气流的速度,通过燃烧室的气流越多,混合尾气的速度就越快,更有利于实现高马赫状态的飞行。此外,涵道比越大意味着外涵道的空腔体积越大,在高速飞行时的迎风截面更高,产生的空气阻力会严重影响推进效率。
因此,追求超音速的战机普遍采用低涵道比的发动机设计,一般不超过0.6,例如我国自主研制的涡扇-10A发动机,涵道比只有0.57,相应推力为120~140kN,美国的F119为0.3,加力推力超过156kN。而涡扇-15的涵道比控制在了0.25,外涵道的流量仅占内涵道的1/4,比涡扇10A减少了50%以上,比F119还低16.7%。为实现这一指标,我国科研团队遇到了重重技术障碍,前后花费了30年时间才攻关成功!
F119发动机动力测试
据资料记载,涡扇-15发动机的开发始于1990年代初期,在2005年首次在实验台上成功运行,2009年原型机的测试推力达到160kN,推动比达到9,性能日臻完善。直到2022年,涡扇-15获得关键突破,综合性能接近完全版。这样看来,涡扇-15确实是我国航天军工“30年磨一剑”的精品,由此产生的空中优势使我国一跃居于世界战机的领先水平。
加装涡扇-15发动机后,J-20的最大速度究竟能有多快?
相信这是很多网友都好奇的问题,我们先来看此前J-20的极致速度。在2018年,《人民日报》曾发布主题为“军人一分钟”的视频,其中提到J-20在一分钟内可以战斗巡航52km,平均每秒钟飞出866.7m的距离,相当于2.5马赫左右。但这个速度应该是指最大速度,而不是巡航速度,前者是指不附带武器载荷,在合适的高度、天气等理想条件下达到的极限速度,后者是指每公里消耗燃油最少的经济速度。
2.5马赫的速度还是未使用涡扇-15发动机的成绩,按时间推算,2018年J-20的发动机型号应该是涡扇-10B或涡扇-10C,这两中发动机的最大推力都能达到140kN的级别,最大的是涡扇-10C的147kN。涡扇-15的181kN推力相较于涡扇-10系列的极值提升了23%,体现在航速上将是不小的增速效益。
但最终的速度并不能按照推力增加的比例计算,因为速度和推力并不是线性关系,速度越快,阻力的增加幅度会更快(阻力与速度的2次方呈正比),所以还要结合飞机的展弦比等因素来考虑。根据同济大学物理教授吴於人的观点,J-20的速度理论上可以达到2.8马赫,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速度。
参考展弦比数据,这一速度确实有可能实现。J-20的机身展弦比约为2.2,在世界主要战机中处于一流水准,是天生为突破热障(2.5马赫)而设计的超音速战机。
横向对比就可见一斑:美国黑鸟侦察机SR-71的展弦比为1.9,最大速度可以达到3.3马赫,超过了地对空导弹的追击速度,俄罗斯MiG-25的展弦比为3.2,速度可达2.5马赫,这两架是世界上少有的能突破热障的有人驾驶飞机。不难看出,J-20的展弦比优于MiG-25,略逊于SR-71,在涡扇-15的加持下完全有可能达到2.8马赫的速度,超过了美国F-22的2.2马赫(也有消息称是2.5马赫)极速。
MiG-25(上)和SR-71(下)
第六代战机的适配发动机:瞄准变循环发动机?
为旗舰机研制航空发动机,难度不亚于在科研领域攀登珠峰,我国用30年时间才搞定涡扇-15,美国研制F119也用了15年时间,可见难度之高。在第六代战机的研制上,中美俄三国都宣布了各自的开发计划,发动机仍然是其中难度最高的技术瓶颈,很有可能放弃原先的技术赛道。
第六代战机是全面领先于五代机的未来战机,一般要具备如下几种重要特征:
超声速巡航作战超常规机动超级隐身超远程打击超越物理域和信息域的实施控制能力具体到动力方面,则要求具备超大推力和超大推重比、超低油耗、超隐身、超机动、长寿命以及超低的维护费用。如果使用常规的循环发动机,受其部件和系统的限制,注定难以实现跨空域、跨速域飞行的能力,所以说“涡扇-15已触及天花板”并非没有道理!
第六代战机(模式图)
前文提到,大涵道比的发动机低速性能佳,有利于提升续航;小涵道比的发动机高速性能好,有利于提升最大速度。但目前五代机动力的涵道比都是固定不变的,即内外涵道的气腔体积不可调节,无法自动匹配战机的速度。为匹配不同速度状态下的发动机性能,就需要将发动机的涵道比做成可变设计,变循环发动机应运而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改变热力循环特性。
这也是变循环发动机的优势所在:通过调节部分结构的形状、尺寸、位置,改变内外涵道的空气流量分配,兼顾飞行包线内的经济性、加速性和大推力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亚声速巡航状态下保持高涵道比,采用涡扇工作模式,超音速或高超音速状态下保持低涵道比,采用涡喷工作模式,进而实现发动机性能的自动适应。
装配变循环发动机的战机
但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制难度更大,包含涡轮、涡扇、冲压等多种模式的变循环方案,技术路线更复杂。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进度处于领先位置,现已研发出过渡型号的发动机,分别为通用的XA100和普惠的XA101,美空军计划将其装备在F-35上,换发后的F-35将成为美六代机的过渡机型。
XA100和XA101的设计大同小异,都是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本质上属于涡喷+涡扇组合,自适应的原理是采用特殊的三流自适应循环设计,将空气引导至第三条涵道,以提高燃油效率,同时充当冷却剂。当需要加大推力时,第三条涵道中的气流被引导至燃烧室和风扇流,进入涡喷模式,全面爆发可产生200kN级的强大推力。
XA100发动机的三流涵道设计
与现有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相比,涡喷/涡扇组合式发动机可提高35%的航程,减少25%的油耗,整体性能更强大、更高效。从美国的研制进程来看,第六代战机基本可以确定将采用变循环发动机。
换发XA100的F-35(模式图)
对我国而言,变循环发动机也是研究的热点,目前正在加紧研发中,大批论文正在集中涌现。考虑到涡扇-15的已经量产,材料已经固化,且未来的涡扇-19、涡扇-20正也处于选择阶段,说明我国与美国发动机的代差已降到半代以内,中美六代机的动力有望实现同级别的较量。
中国的另一种选择:组合式循环发动机或旋转爆震发动机
除了当前热门的变循环发动机,中国还有更多的选择。根据J-20总设计师杨伟的介绍,中国的六代机将充满科幻色彩,可根据高度和空间进行变形(即可变气动布局),可跨大气层作战,还会搭载智能蒙皮,使机身自动修复。
未来战机可突破空天限制
其中“跨大气层作战”这一条,要求发动机具备超宽的工作速域,很可能采用在火箭发动机基础上升级的“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这是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循环发动机,具有涡轮/涡扇,亚燃冲压/超燃冲压,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种发动机的特点,共有五种运行模式。
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结构图
这款发动机最大的优点是速度可变且极值更高,可达到5马赫以上。在高超音速飞行时,稠密气体与进气道剧烈摩擦,进入协同吸气式火箭的气体温度可达1000℃,气体密度小,体积大,燃烧效率低,此时需通过高效预冷器将1000℃的高温气体在5~10ms内迅速降温,提高空气密度,相当于实现了空气压缩,用压缩机二次压缩再送入燃烧室,这样获得的推力就能实现5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飞行。
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的气体分流状态
另一种可能的方案是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这也是一种基于火箭发动机研发的新发动机,工作原理是利用连续爆震波产生高温、高压并提供推力,具有循环效率高,工作范围广的优点,可用在火箭助推器、高速无人机、近地空间飞行器、军用飞机等领域。
国产1000N连续旋转爆震发动机点火试车成功
上述两种类型的发动机都能突破大气层屏障,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发动机。如果真能研制成功并得到应用,那中国在六代机的动力上真要实现全面反超了,性能上几乎相当于美国七代机的配置。不过,这两种新概念发动机的研制难度相对更大,变循环发动机依然是很有竞争力的六代机动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