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逝世,葬礼上他的遗体前站着4位首长,分别是谁?

曼游心田 2023-04-11 00:07:01

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溘然长逝,给人民留下了无尽的悲伤。

葬礼上留下的照片不多,而其中一张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4名中央首长,站在粟裕大将面前,或沉痛或哀戚的看着粟裕大将的遗体。

那么,这四个人分别是谁,他们与粟裕大将之间又有什么关联?

按照照片上的顺序,我们依次从左到右来介绍他们的身份,以及他们与粟裕大将之间的关系。

站在最左边的,就是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同志。

其实,杨尚昆同志与粟裕大将在建国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交际。

杨尚昆同志虽然是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但他并非是军人出身。

早年杨尚昆同志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凭借着其出色的能力,在1931年毕业回国之后,担任了中共党团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位。

两年之后,杨尚昆同志便开始进入军界,并且起点非常高。甫一进入军界,便担任了红一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随后更是担任了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与杨尚昆同志不同,粟裕大将是从基层一步步往上爬的。

从南昌起义的警卫队班长,到因屡次立功升任营长、团长、师长、军区司令员等职,粟裕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他的成就。

杨尚昆同志与粟裕大将,从经历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交际。但事实上,粟裕这个名字在他一次次立下战功的时候,就已经传遍了军营,成为了许多人崇拜的对象,杨尚昆同志就是其中一员。

特别是在杨尚昆同志调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毛主席率领的右路军行动之后,粟裕的名字更是时常出现在杨尚昆同志的耳边。

每次毛主席与众人讨论战事时,在场众人都是各抒己见,有的与毛主席意见一致,有的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不管最终意见是否达到统一,毛主席总会说一句:告诉粟裕这件事,看看他是什么意见。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以三万兵力对战十二万敌军,并歼敌5.3万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又一胜利。

当七战七捷的战报被放到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时,毛主席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粟谭军从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一个半月内……每战必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毛主席用如此言语评价一个战区指挥员,其实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粟裕在毛主席心里的地位,可见一斑。

因此,杨尚昆同志对粟裕大将是崇拜的,敬仰的。因此,在解放战争之后,杨尚昆同志就迫不及待的结识了粟裕大将并与其成为了朋友。

后来,粟裕生病时,杨尚昆同志还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前去探望。

所以说,杨尚昆同志出现在粟裕大将的葬礼上时,不仅代表着中央军委,更是他与偶像好友最后的道别。

站在第二位的,是时任政治部主任的“独臂将军”余秋里。

相较于杨尚昆与粟裕之间的友情,余秋里与粟裕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对于余秋里而言,粟裕算是间接成就了他的人。

余秋里是农民家的孩子,自幼便受到地主恶霸的欺压与剥削,因此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吉安的农民暴动,并在此之后加入赤卫队,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1936年,余秋里奉命截击国民党王耀煌部队时,为了救下战友成钧,左臂被敌人击中。为了不耽误作战时机,余秋里在简单的包扎一下伤口之后,就继续带伤作战。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余秋里的左臂再次受伤。手臂接连两次受伤,本应该停下战斗,好好治伤的。可余秋里始终放心不下战事,依旧坚持战斗,直至掩护大部队撤离。

然而,等到余秋里终于关注到自己的伤势时,他伤口已经开始恶化,受伤的左臂不仅奇痛难忍,甚至五根手指只有一根能动,其余的毫无知觉,无法动弹。

由于没有任何的止痛药,余秋里甚至只能将受伤的左臂放进冰水里泡着,以缓解痛楚。

另一个“独臂将军”贺炳炎在得知余秋里的伤势后,特地前来探望。看着余秋里痛苦的样子,贺炳炎很清楚余秋里的手臂大概率是保不住了,于是就提议他如自己一样,直接做截肢好了。

不过余秋里,并不是会认输的人,即使左臂溃烂的伤口让他疼痛难忍,但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放弃的,所以余秋里就对贺炳炎说道:

“不能锯,我还要留它更好地干革命呢!”

可当时的红军队伍,正处于长征时期,战士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在行军,就是在打仗,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余秋里好好地静养。

也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余秋里的伤口感染发炎,导致他高烧不退,但他依旧坚持了下去。

直到红军到达甘南后,余秋里的溃烂发黑的左臂,已经影响到了他的生命安全,最终在贺龙与任弼时的拍板下,余秋里做了截肢手术。自此之后,余秋里便得了个“独臂将军”的名号。

1982年在召开十二大之前,邓小平同志想要让余秋里担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一职,主管政法、公安、武警。同时,让陈丕显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

但对于这个职位,余秋里是有些犹豫的,他在之前管的是经济,对于政法是一窍不通,因此当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他就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一职时,他就托王震帮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回部队的想法:

“我到书记处以后不管政法,能否与丕显同志调换一下,由我做总政治部主任,丕显同志做中央政法委书记,主管全国公检法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听到余秋里的想法之后,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认为这也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办法。因此,就托胡耀邦询问陈丕显对余秋里提出交换工作一事的看法。

陈丕显早年就是在粟裕的手下工作,始终记得粟裕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服从组织安排,在哪里工作都是革命。”

于是,在胡耀邦询问陈丕显时得到的答案是:

“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也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随后,在经过中央同意之后,余秋里与陈丕显就完成了工作上的调换。

这件事情结束之后,余秋里还特意去感谢了粟裕大将。因此,从某一方面上来讲,粟裕也算是成就了余秋里。

照片里的第三位,就是时任解放军总参谋的杨得志上将。

相较于前两位,杨得志与粟裕的关系,显然有着更加深刻的战友情。

杨得志的经历与粟裕的经历十分的相似,同样都是湖南人,也都参加过湘南起义,并在湘南起义之后上了井冈山。

在担任了一任排长、两次连长、三次团长之后,凭借优秀的作战能力,杨得志成为了红一师的副师长,并在这之后升任了红二师师长一职。

不过,由于各自的战场不同,杨得志与粟裕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因此,杨得志可以说是,只听说过粟裕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但从未亲眼见过。

而在建国之后,唯一能够与粟裕大将有并肩作战机会的朝鲜战争,也因为粟裕大将旧疾复发前往苏联治病,而错过了。

等粟裕大将回国之后,杨得志已经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粟裕虽未上前线,但也是扎根后方做参谋,给前线提供自己的建议。

从某一方面来说,两人也算是曾经出现在同一战场上了。

不过,杨得志真正与粟裕产生联系的,是在1978年出访朝鲜的时候。

在1978年,我国派出了友好访问团出访朝鲜。当时担任友好访问团团长的是粟裕大将,而担任副团长的就是杨得志上将。

就是借着这一次机会,粟裕与杨得志之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两位同样在战场上颇有建树的将领,就战术以及军队管理上交换了意见以及自己的见解。

两人顿时心心相惜,杨得志为粟裕在军事上的见解而深感敬佩,粟裕同样的也十分的认可杨得志的见解。

可以说,这次的出访活动给两人都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在第二年的对越自卫战中,杨得志与许世友奉命到前线作战,而粟裕大将与叶帅则在后方进行事态分析以及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制定新的作战计划。

期间,在出兵谅山时,由于形势复杂,一部分人认为此时不应该贸然进攻,杨得志就是其中一员。

对于这部分人的看法,粟裕与叶帅十分看重。因此连夜做了整体分析,不过最终的结果是,两人坚持原定计划,出兵谅山。

见粟裕与叶帅都已经拍板,将士们顿时不再有所担忧,鼓足士气仅用一个月便攻下了越南老街、高平以及谅山,并迅速拿下了河内。

而杨得志就是率兵攻打这些地方的将领之一,可以说杨得志能够获得这项成就,离不开粟裕与叶帅。

有趣的是,粟裕与杨得志之间还有一个特别的缘分,那就是粟裕与杨得志都曾担任过总参谋长。甚至两人后来还都成为了战史委员会委员。

因此,在参加粟裕的葬礼时,杨得志不仅仅是代表了参谋部来送粟裕最后一程,更是他在告别自己的战友。

照片中最后一位,就是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上将。

与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三人不同的是,张爱萍与粟裕的关系算是较为亲密的。不仅在抗战时期是战友,在建国之后,两人还是上下级的关系。

粟裕与张爱萍成为战友,是在张爱萍调任新四军之后。当时的张爱萍在9旅担任旅长、三师担任副师长、四师担任师长时,粟裕担任的是一师师长。由于两人并不在一个队伍,因此他们并肩作战的机会不多。

在华中军区成立之后,粟裕担任了第一司令员,张爱萍担任了第二司令员。两人虽然在一起了,但他们的职责是不同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并肩作战的机会。

1954年,粟裕大将成为了总参谋长,而张爱萍则担任了副总参谋长。不过由于需要其指挥一江山岛战役,因此,他直到55年才上任。

张爱萍在粟裕手底下工作的时候,可谓是十分愉快。

粟裕是一个擅长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他手下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他这里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建议,哪怕与他的意见相左都是没有关系的。

在粟裕看来,只要提出来的建议或者是见解是有用的,合理的,他都会给予支持。

张爱萍其实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无论面对谁他都非常的心直口快,还不会看人脸色,因此总是会在无形中得罪人。对于很多上司而言,张爱萍都是一个“刺头”,让人又爱又恨。

不过在粟裕这里,张爱萍能够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粟裕从来都不会反对,他给了张爱萍足够的发展空间。

因此,对于张爱萍而言粟裕不仅仅是战友,更是一个始终支持他的人。张爱萍曾说道:

“粟裕同志担任总参谋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在粟裕葬礼上,张爱萍不仅仅是代表着国防部与粟裕告别,更是他在与自己的老领导告别。

粟裕戎马一生,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不仅在战场上获得了成就,更是得到了人民的爱戴。这四位首长的到来,不仅仅是代表国家与政府,更是代表了他们与粟裕的深情厚谊。

那刘伯承元帅的话来说:

“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1 阅读: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