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九天揽月呢 2025-01-20 09:28:21

每当谈论起契丹族,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武功盖世的“乔帮主”——乔峰。

他生于辽国,在北宋长大,也正是契丹与北宋之间的“恩恩怨怨”,让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更加具有矛盾性。

当时的契丹族在建立辽国后,迅速扩张,以战争为信仰,令北宋“头疼不已”。

但被秀金国所灭后,辽国的契丹民族却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打”散在各处。

好在如今科技发达,我们才得以知道,契丹族的后人如今是谁,又身在何处。

源起“白马青牛”的民族

相传,他们的祖先是骑青牛的仙女与骑白马的仙人,结合后孕育出了契丹的先人。“白马青牛”也因此成为了契丹人的图腾,象征着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与对力量的追求。

契丹族早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依赖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

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精于骑射,这种技能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生存本领。在这一基础上,契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

早期的契丹,其实是很多个部落组成,但他们之间谁也不“搭理”谁,而各部落虽独立,但在文化和血缘上有深厚联系,这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时期,契丹的首领大贺氏率十万人归附,成为唐朝的藩属。然而,这种关系并不稳固。契丹虽然与唐朝开展贸易,但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唐朝的权威削弱,契丹部落逐渐“抬头”。武则天时期,他们发动叛乱,自封“无上可汗”,公开挑战唐朝的权威,尽管唐朝镇压了叛乱,但契丹展现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

契丹之所以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内部斗争和部落分裂。

直到公元907年,历史上重要的人物“耶律阿保机”出现,他通过自己的特殊做法,让所有人臣服,并很好的解决了内部分裂的问题,将契丹各部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公元916年,实力强大的耶律阿保机被各部落推举称帝,建立了契丹族自己的国家——辽国,称为“大辽”,从这时开始,契丹族是一个小部落的标签彻底消失。

耶律阿保机意识到,仅依靠游牧经济难以维系辽国的强盛,他大力发展农业,吸收汉族官员和技术,使辽国逐渐向定居经济转型。

辽国还通过吸纳汉族难民和知识分子,加强了对新领土的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耶律阿保机去世后,他的继任者耶律德光延续了扩张政策,并在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

公元936年,耶律德光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作为回报,辽国获得了燕云十六州。这片土地是中原的北方屏障,地理位置重要,物产丰富。

辽国的鼎盛时期也得益于萧太后的政治智慧,在她的治理下,辽国一方面修建水利设施、推广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同时注重文化教育,发展儒家文化。

后来,辽国作为地球上的一股“新势力”,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提高,疆域也扩大至3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

“白马青牛”与汉族的对抗

辽国与宋朝的对峙是其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两国之间多次发生军事冲突,最著名的是“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辽军在萧太后的率领下南下攻宋,逼近宋朝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宋真宗曾一度准备南迁,但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亲赴前线督战。

后来,北宋实在无能为力,只能在澶州与辽军签订了“和平条约”,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但弱国想要换取和平,代价通常是很大的。

按照规定,宋朝必须每年向辽国进贡黄金白银、布匹粮草来换取得之不易的和平。

这标志着,契丹族与北宋汉人之间,必须按照条约规定“做朋友”,双方因此才维持了近百年的“不打仗”传统。

尽管“澶渊之盟”为辽国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它也暴露了辽国的一些问题。

辽军深入宋境后方力量不足,攻占的城池难以控制,显示出其扩张的局限性。此外,和平时期的安逸使辽国内部开始出现腐败现象,为其后来的衰落埋下伏笔。

此时,女真族在我国最不起眼的“角落”里迅速发展,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已经将“矛头”对准了这个即将衰败的辽国。

契丹族被“灭”,族人融入各个民族

公元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彻底摧毁了辽国,结束了契丹族的统治。

辽国被灭后,一些旧臣、贵族不想让自己落入“丧家之犬”的地步,选择集体向西迁徙,建立了“西辽”,他们似乎还想着在将来重新夺回曾经的一切。

然而,西辽的力量远不及辽国,很快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所灭。

至此,契丹作为一个独立民族退出历史,但契丹族的后裔散布在多个地区。大部分契丹人被金朝吸纳,逐渐融入汉族。

在东北地区,契丹的部分后裔成为今天达斡尔族的祖先。

后来,经过严密的生物科技分析、DNA研究证实,达斡尔族与契丹族之间确实存在着血缘关系。此外,在云南的蒲满人和新疆的部分游牧部落以及蒙古族人内,也能发现契丹后裔的痕迹。

契丹文化虽然随着辽国的灭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遗产仍然深远。

从“白马青牛”的图腾,到辽国双轨制的治理模式,再到契丹人在军事和文化上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与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中。

辽国在统治时期吸收汉族文化,推动了草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这种融合为后世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提供了范例。

其实,历史中被灭族,然后又融合进其他民族生存的还有突厥汗国。

同样融进其他民族求生的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是北方草原上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游牧帝国。

它在6世纪崛起,统一了蒙古高原及中亚的广阔草原,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强大政权。然而,这个庞大的汗国在辉煌之后迅速走向分裂。

内部权力斗争、部族矛盾以及外部压力,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大政权。

东突厥先是在与唐朝的战争中失败,最终被唐朝灭亡,而西突厥则在内部分裂和外族侵袭中迅速衰落。被击败的突厥人开始大规模逃亡,向四面八方迁徙。

部分突厥人融入唐朝,成为唐军中的重要力量,被称为“附唐突厥”;另一些人则西迁中亚和西亚,进入波斯、拜占庭甚至更远的地方。

在西迁的过程中,突厥人与当地民族融合,逐渐失去原有的民族身份,但他们的文化影响却深远。

现代土耳其人被认为是突厥后裔之一,正是西迁的突厥人与当地民族融合的结果。

所以说,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停止,它只会淘汰掉那些不适应时代、环境的这些民族。

0 阅读:16
九天揽月呢

九天揽月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