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第一位且最主要的病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尚云晓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其中年龄是最危险的发病因素之一,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最常见的是6个月以下。”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尚云晓等专家提示,目前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仍然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早期识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警惕发展为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或喘憋性肺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尚云晓
尚云晓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之后会出现一系列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症状,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主要症状为类似感冒的鼻塞、流涕等。部分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支气管炎或肺炎,2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要格外注意,会出现呼吸困难、有“咝咝”的喘息声、呼吸急促,较重的患儿就会出现喘憋,严重的还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
不过尚云晓特别指出,与普通感冒相比,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特征在于发热通常温度较低,检测的白血球总数不高,符合病毒性感染。因此平时家长可以尤其留意孩子是否有喘息,这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重要症状。“此外,还要留意孩子的喂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如果孩子没有精神头,在早期一定要及时去医院,防止发展为重症。”他建议。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还会造成急性期和远期的双重影响。尚云晓表示,其中远期影响主要是增加气道的敏感性,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之后气管比原来变得更敏感。有研究认为,感染的轻重与将来孩子发生反复喘息的关系更密切,会使部分患儿引起反复的喘息,年长后会明显增加哮喘风险。
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我国每年在冬春季或者秋冬季是两个感染高峰。特别是早产儿免疫功能更弱、气道更狭小,更容易感染;还有患先心病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都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在近日举行的2023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燕表示,我国传染病重大专项研究显示,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8种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占比最高占25.7%,排在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病毒之前。呼吸道合胞病毒传染性较强,常在高危人群聚集的特定场所引起暴发流行。据报道,感染的暴发主要发生在儿科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养老院,以及移植科和癌症中心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然而目前对医生来说最困扰的在于,还没有有效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而且我国至今仍然没有被批准使用的RSV疫苗。临床多数使用广谱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雾化治疗等。”尚云晓谈到,也有长效预防用RSV单克隆抗体在国外已经获批上市,目前国内也处于Ⅲ期临床实验阶段,其保护有效周期在五个月,可以对孩子在一个RSV流行季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难以从临床症状及普通辅助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需实验室病原检测明确诊断;但目前,一些医疗机构、第三方检验机构和疾控部门等,所使用的检测方法种类繁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或规范;另外,已有多款疫苗和单克隆抗体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干预手段的出现也亟需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为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支持。”张燕指出,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制定了《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团体标准,为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防控和监测方案等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