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解锁东上村产业振兴“密码”|驻村故事

南方+客户端 2023-04-25 19:04:35

一场春雨过后,东上村的麻竹正拔节生长。“有了这100亩基地,东上村集体三年后可增收6万元,到第5年稳定后年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广州黄埔区驻星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驻村第一书记陈建辉介绍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黄埔区驻星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确定麻竹为东上村的“一村一业”,建立“村集体(党支部)+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此逐步解锁乡村产业振兴“密码”,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对“症”找发展“良方”

“刚到东上村,经过调研,东上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村集体经济家底薄,干部群众干劲上总像缺把‘柴’,村民对发展产业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充足的信心和底气,怎么办?”这是陈建辉对东上村的第一印象,也是他初来乍到便遇上的难题。加快发展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成为陈建辉最大的心事。

东上村委会位于星子镇西北,下辖17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759户,人口2546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外出务工,辖区有林地面积25593亩,竹林面积接近6000亩,种植毛竹面积较多。陈建辉在走访中了解到,在上世纪90年代,村民曾引进种植近600亩麻竹笋,由于散植、懒种、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竹笋产量少、品质低,只能让当地群众填饱肚子,没能靠种麻竹笋鼓起腰包。

禀赋资源优越,为啥发展步子慢?问题到底出在哪?陈建辉与东上村“两委”干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挨家逐户调研,田间地头与村民推心置腹,一层一层剖根源,一个相衔相扣的链条逐渐清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底气和信心不足,村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林多地少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受限,传统的耕种模式导致产业发展慢对农民持续增收不强,村民积极性不高,群众空守宝山找不到致富之路。

找到“病因”后,陈建辉把大家关注的发展难点痛点堵点一一整理记录,形成任务清单。为解决这些发展难题,陈建辉与东上村“两委”干部聚在一起,提建议,想对策,经多次研究讨论,明确东上村强村富民之路要从“建强村级党组织、发挥党员示范,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群策群力,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探寻“靠山养山,荒山变宝山”生态发展观,创新“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写好“竹”文章,把竹产业确定为东上村“一村一业”的主打产业,走麻竹笋产业强村富民发展之路。

做深做实“竹”文章

“东上村的土壤、气候都适合种植麻竹笋,而麻竹笋的经济效益比当地的毛竹、楠竹、黄竹高很多,是各类竹子中的‘笋王’,在东上村发展麻竹笋种植大有可为。”黄埔区驻星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郑炜说。

打好乡村振兴这张牌,关键是产业,核心在组织。为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壮大,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密切配合,结合村情民意、村情实际,融合“支部引领、党员带动、产业铺路”的发展思路,确定以发展麻竹笋产业为抓手,由支部引领,实施“支委带党员、党员‘1+N’”的帮带计划。

村里党员首先示范带动,积极发动自家亲戚和周边农户参与,通过盘活100亩东田村闲置土地资源,引进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村集体(党支部)+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看到希望,纷纷参与到了竹子种植中,做实做细麻竹笋项目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底子,东上村产业有了新的突破。

“一株麻竹可产笋200斤,按1.2元价格可收入240元,种麻竹比种毛竹、楠竹强,只要按照专家教的方法管护好就能出去打点零工,等笋子出了再回来采收卖钱。”东田村村民何和成说。

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针对东上村民担心的销售难题、现有产业项目的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为解决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激发农民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工作队带着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种植大户等前往英德市西牛镇实地调研,学习麻竹先进的种植和管理经验,让他们眼见为实感受麻竹笋的良好效益和发展前景。同时与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包种苗、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服务合作模式,公司不仅提供种苗,提供实地技术指导,还实地教学竹子管护技术、抚育竹林,提升产笋量,还收购麻竹笋,解决销售难题。

“三包”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麻竹笋种植的种苗、管理技术和市场销售三大难题,大大增强了东上村民种植麻竹笋的能力和信心。目前除了东上村集体的100亩麻竹笋基地外,还带动东田村、长家、峇洞、新屋、新村等村60多户种植,有10户村民已有改造和改种麻竹笋意愿并准备下一步实施。

“我家种了100亩楠竹,楠竹每百斤20元左右,而麻竹笋每百斤价格为240元,经济效益可观!所以我计划把楠竹林改种成麻竹,重新干一场!”麻竹笋的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让东上村第二支部书记易池成对自己原来种植的100亩楠竹有了新规划。

用竹“造血”

高标准麻竹笋种植基地成功落地,不仅有黄埔区驻镇帮扶工作队、东上村党总支部、驻村第一书记的谋划引导,党员率先引路以及群众的积极参与,还得益于来自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的8万元资金帮扶。

早在2022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功余带队在东上村调研,在进村入户慰问脱贫户,实地考察东上村百亩麻竹笋示范林种植山地后,现场承诺支持8万元帮扶东上村的种植项目。

“乡村要振兴,关键要提升村集体收入和村民的增收‘造血’能力。”孙功余认为,东上村要重点围绕村里现有资源禀赋,谋划林业和林下经济等传统优势产业再发力,持续增强用“竹”力气提升“造血”自身发展能力,做大做强竹产业,做活竹文章,引领好共同致富路,将生态资源变成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东上村高标准麻竹笋种植基地采用“党支部+党员+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按照麻竹笋“一年投产、二年收获、三年丰产”的生长规律,东上村集体三年后可增收6万元,到第5年稳定后年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生产中,东上村集体负责麻竹笋示范基地的生产+培训+销售等环节的日常管理,群众可在基地务工,也可在村党总支和企业的指导下种植麻竹笋,由村集体统一收购,销售到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支部(村集体)+党员+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基地产生经济效益后,7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作为奖励资金,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的村集体、村民共同富裕目标,逐步走出一条东上特色“党建+产业”的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一步,为壮大东上村麻竹笋基地的经济效益和联农带农示范带动作用,东上村将继续争取工作队完善基地的机耕路、滴灌设施建设,联合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镇林业站对东上村麻竹低产林改造,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销一体等形式,把东上村麻竹基地打造成为星子镇麻竹笋“产、学、研”示范基地,打响东上竹笋品牌,把竹笋产业推出连州、走出清远,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路。

[南方+记者]黄津

[通讯员]周小丽

[作者]黄津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0 阅读:33

南方+客户端

简介:南方报业官方客户端、广东省委省政府权威移动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