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国语·吴语》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同鲁、宋、晋等国国君相会,准备争夺盟主之位。孰料后方起火,越王勾践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切断吴王退路。
于是,一个问题摆在夫差面前:黄池之会还参不参加?
这道问题有两个答案:
1.终止黄池之会,撤军回国,全力驱逐越王勾践;
2.继续参加黄池之会,也不用费力争取,干脆改推晋定公为霸主,之会赶快回国。
但大夫王孙雒说,都不好。如果现在回国,慌里慌张,沿途各国必然趁火打劫;如果改推晋定公为霸主,那么他们其他诸侯就更方便联合了,对吴国的处境更加不利。
考虑再三,夫差决定兵行险着,继续参赛,但这个盟主之位也必须争取。
当夜,夫差就命全军吃饱喝足,衔枚卷甲,到指定地点,悄悄编列阵势。以一百人为一行,一百行为一方阵,分列为中、左、右三个方阵。中军一律白衣、白旗、白甲、白箭;左军一律红衣、红旗、红甲、红箭;右军一律黑衣、黑旗、黑甲、黑箭。
史书上说,中军一律白色,望之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左军一律红色,望之如火;右军一律黑色,望之如墨。后世便将中军和左军的“如荼”“如火”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成语:如火如荼。这个词到现在都在使用,每每形容大规模行动的旺盛气势旺盛和热烈气氛。
待天色微明,一切就绪,夫差亲自擂鼓,将士齐声呐喊。晋军及各路诸侯梦中惊醒,见吴军军容如此盛大,军威又如此整肃,各路诸侯包括晋定公都不敢与争,表示愿意尊吴王夫差为盟主。
黄池之会,夫差就靠着这个奇袭式的计谋取得了成功。
[关于黄池之会的结果,历来记述不一,有的说法认为是晋定公夺得盟主之位,《史记》一书里也是说法不一,自相矛盾。本文依据《吴语》。]
54
[汉语中有52万个词语,我们常用的有一两万,而其中源自江苏的占有相当大比重。从一个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出发,寻根溯源,可以抵达词语背后的江苏历史,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微史记”频道、“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上共同开辟“典说江苏”专栏,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苏文化,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