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程应镠文学文存》首发仪式暨纪念程应镠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光启国际学者中心1103室举办。本次活动由我校人文学院和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历史系和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和程应镠先生长女程炎女士为新书揭幕
程应镠(1916—1994),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创立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奠基人。程应镠先生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史和宋史的研究,著有《南北朝史话》《范仲淹新传》,编著《中国通史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等。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
今年10月,为纪念程应镠先生,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虞云国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范荧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集程应镠先生文学精华之大成的著作——《程应镠文学文存》。上下两册除包含程应镠自编新文学作品集《一年集》,还收录了未集结出版的新诗、小说、散文、文论、记实、政论、回忆,取名《一年集外》,《流金诗词稿》更是程应镠旧体诗词的全面集结。文学创作贯穿了程应镠的一生,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在程应镠身上溶为一体,互相生成。《程应镠文学文存》不仅能够让我们全面地回顾程应镠的文学成就,重新发现这位优秀的现代作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创者与奠基人
程应镠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历史教育家,年轻时在燕京大学与西南联大学习。他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科的奠基者。他的史学成就、教育业绩与人格精神值得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
筚路蓝缕创建历史系
程应镠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创立者。1954年7月,他从高桥中学调至正在筹建中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出任历史科主任,负责创建工作。1956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分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与上海第二师范学院,程应镠担任第一师院的历史系主任。期间,他筚路蓝缕,不辞艰难,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历史学科的创建上。
1957年,历史系部分教师合影,后排左一为程应镠。
程应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不少骨干力量,包括著名的张家驹、季平子、朱延辉、李旭、徐孝通、江辛眉、李伯勉等教师。此外,他采取送出去培养与老教师辅导的双管齐下措施,加强了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他还善于在学生中发现学术好苗子并加以培养,像严耀中、虞云国、范荧等人后来成为历史系承先启后的骨干力量。正是这些教师,构成上海师院历史教学与科研的领军人物。
程应镠先生和学生在一起。
在历史系创建的初期,资料室缺少基本图书,程应镠想方设法,购买了诸如《明实录》《册府元龟》等基本史籍。他一方面聘请专职的历史地图绘制员,为历史教学绘制挂图,一方面物色了徐先麟、吴秉文等专业翻译人员从事外文史料的翻译工作,为世界史教学与科研服务。这在当时可谓是相当有远见和魄力的举措。
程应镠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利用文物。他向学校领导力陈文物在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争取到一万元用于收购文物的经费。当时文物收购价格非常低廉,他通过沈从文收购故宫博物院不拟收购的文物,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文物陆续入藏上海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他还邀请沈从文来校,对文物陈列室与文物管理员作了具体的指导。1957年,文物陈列室正式建成,其藏品至今仍是上海高校中最多最好的(现已改建为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历史学科,程应镠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程应鏐(中)与沈从文、张兆和合影。
鞠躬尽瘁创建古籍整理研究所
1978年,设在上海师范学院的二十四史标点组改为古籍整理研究室,由程应镠主持工作。他认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需要一支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力量,而通过对《宋史》的标点整理,上海师院已经形成了这样一支研究队伍。于是,他就开始了创建古籍研究所的规划工作。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1983年,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程应镠出任第一任所长。
程应镠先生在工作中。
程应镠以原有的研究队伍为基础,结合成员的研究专长与当时的研究需要组建了史学、文学、辞书三个研究室。同时,聘请马茂元、陈伯海、钱伯城、魏同贤、胡道静等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此外,开创了上海高校中第一个培养古籍整理专门人才的专业——古典文献专业,不仅为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的学科建设赢得声誉,也大大提升了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在全国同专业中的地位。
1984年,程应镠再接再厉,将上海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专业成功申报为上海市地方高校首批重点学科。从1986年起,程应镠担任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程应镠先后创立的历史系与古籍整理研究所不仅构成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基础,而且也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的重要品牌。程应镠不仅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开创者,而且对上海师范大学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继往开来进行历史研究
程应镠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史学思想方法、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宋史研究以及历史人物研究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在史学思想方法上,他融合了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理论方法,强调史学应以史实为鉴,古为今用,并注重史料考证。他倡导“学问之道,在于求真”,强调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考证,同时推崇史学理论的重要性,积极拓展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程应镠在治学上追求理论修养,推荐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并注重史实史料的广博精深,主张宏观理论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程应鏐先生研究碑帖的手稿。
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程应镠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他对坞壁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进行全面论述,为了解当时人民的生存状况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他还深入研究北魏均田制的实施情况以及劳动者名实关系,对魏晋南北朝社会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在宋史研究领域,程应镠的贡献同样显著。他参与《宋史》的点校工作,推动了宋史研究的发展。他还主编了《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为宋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书。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程应镠强调全面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性,认为历史人物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他的《范仲淹新传》和《司马光新传》是历史人物研究的典范,展现了历史人物传记的叙事风格和研究方法。
程应镠部分著作书影。
程应镠的学术生涯体现出他对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史学领域,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
引人入胜开展历史教学
相对于历史学家的声名,程应镠更重视他作为历史教师的身份。他多次对人说过“我首先是一位教师,不是什么学问家”,可见教师生涯在其人生历程与自我评价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中学校长到大学历史系主任,他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历史教育园地里耕耘了半个世纪之久,培育桃李无数。
作为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历史学家,程应镠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培养有自己的见解和特点。他主张:必须让最有经验的老师上基础课,让学生接受最好的基础教学。程应镠先后讲授过世界史、中国通史、国学概论、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方法论等课程。他的历史课既有理论上的开掘拓展,又常常在关键处旁征博引,中西比较,信手拈来,适时点化,使学生在豁然会悟、欣然有得中感受其中的深度和广度。
程应镠先生上课深受学生欢迎。
程应镠主张在历史课上通过人物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过去,从中获得教益。他把走出校门考察历史文化古迹,列入了教学计划;他主张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学早学;他多次主持学生的学术讨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早出成果;他的课外答疑,使学生受益非浅,启发他们走上研究之路。
流金余韵,风骨长存
文史融贯,桃李芬芳
十六字可为程应镠先生一生的注脚
供稿:人文学院、档案馆
排版:刘丽瑗
校对:李珺
编辑:融媒体中心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