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近10万尾长江鲟“宝宝”在成都繁育成功一年后将放归长江

扬子晚报 2023-05-09 10:37:26

近期,“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长江四川宜宾江安段天然水域实现自然繁殖,跨出了恢复野外种群的关键一步。

为了保护长江鲟,四川每年都会放流近十万尾,它们几乎都来自同一个研究所的“育儿房”,有部分还来自成都。长江鲟宝宝是如何孵化的?它的成长需要哪些条件?每年放流和推进野外繁育又有哪些意义呢?对此,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成都科研繁殖基地,探寻长江鲟繁育背后的故事。

长江鲟“宝宝”在成都

喝清水河的水,吃“水蚯蚓”长大

当天上午11点,记者来到研究所,道路两旁分布着几十个巨大的池塘。“长江鲟成熟个体体长可达1.5米左右,所里上千条长江鲟成体都在这些池塘里,目前水体透明度比较低,所以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中心主任赖见生告诉记者,长江鲟对水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水都是来自研究所旁边的清水河,河水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使用。

他说,长江鲟的适应性很强,不只是靠着长江边的地区才能人工饲养,平原、丘陵地区均可养殖,冷水地区也可以饲养,不过生长速度会慢一些。

他介绍,长江鲟不同培育阶段投喂饵料有所不同,比如鱼苗培育阶段使用水蚯蚓这样的动物性饵料,成体则会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长江鲟产卵前后,为了进行强化培育,也会加喂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来‘补身子’。”

长江鲟培育1年可放流8年才完全成熟

体型较大的长江鲟在露天的池塘培育,而刚孵化出来的“鱼宝宝”则养在专门的鱼苗培育室,屋子为了通风,都设有窗户,里面有近20个池子,一边圆形的池子里面培育着长江鲟鱼苗,另一边长方形的池子里是长江鲟幼体,总共有数万尾。

“这些是今年繁殖的鱼苗,已经培育一个多月了。”赖见生告诉记者,每年3月左右,会对长江鲟进行催产繁殖,受精卵经过5天左右孵化出膜,随后即进入鱼苗培育阶段。“长江鲟鱼苗一个月能长到4厘米左右,一年后体重可达一斤多,达到放流的标准了;8年左右才能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

跟外面池塘的水不一样,养殖长江鲟幼体和鱼苗的水清澈见底。“这是为了方便观察鱼苗吃食等情况,如果有什么意外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赖见生说,跟其他鱼类相比,鲟鱼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较低,而长江鲟则会更低一些,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苗种培育和放流成活率都将逐步提升。

他说,目前长江鲟的研究工作基本都是围绕该物种的保护开展的,每条鱼的最终去向都是放流到江河,所以每年会根据放流的计划指标,来进行繁殖培育。

“长江鲟的栖息地在长江上游,主要的研究繁育基地也在四川,四川每年放流近10万尾的长江鲟大多都是四川培育的。”

生态环境恢复向好对长江鲟未来有信心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长江鲟等长江上游珍稀鱼类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养殖技术研究等工作,对野外种群的重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人工培育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长江保护持续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自然种群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长江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修复。

“20年前就开始野外放流长江鲟,但效果都不理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回忆道说,那时候渔民会误捕放流的长江鲟,而且当时长江生态系统很脆弱,饵料生物匮乏,监测到放流后的长江鲟都比较消瘦。“但近几年的监测表明,放流回捕的长江鲟肥满度较好,说明整个长江的生态都在向好。”

对于长江鲟的野外种群恢复杜军充满了信心,他说一方面人工繁育技术比较成熟,每年培育几十万尾可供放流的长江鲟也没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归功于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长江有一段水域长江鲟种群恢复得很好,每年都能监测到,其他部分江段偶尔也能看见长江鲟的身影。”

封面新闻记者杨博摄影报道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