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919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这款国产大飞机就备受关注。
东航的C919机队去年5月首飞,短短数月间成功运送旅客超过30万人次,最近又正式跑上香港—上海航线。
这个成绩无疑为国产大飞机争了一口气。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民航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也证明了C919的实力在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
不过,C919在国际市场的下一个挑战是能否拿到欧盟的适航证。
很多人觉得这关乎国产大飞机“走出去”的成败,但中国商飞的态度却很淡定。
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让中国根本不急于和波音、空客正面交锋。
毕竟,光是中国各大航司手中超过4000架的外国机型,如果逐步被国产大飞机替代,就足够支撑未来10年的订单需求。
更重要的是,技术上中国也早有底气。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200多个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工业体系堪称“地表最强”。
能自主研发歼20、运20这样的顶尖军用装备,完全国产化的C919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采购部分西方零部件,仅仅是因为中国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把竞争对手拉进来,大家一起吃肉喝酒,减少对抗的可能性。
这是中国商飞稳扎稳打的战略布局。
相比之下,欧盟的态度就显得复杂得多。
一方面,欧盟航空市场高度依赖空客,而空客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极限。
另一方面,全球市场对更安全、更高效的飞机需求正在不断增加,C919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档。
然而,欧盟并不愿轻易放下对市场规则的把控权。
最近,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代表计划赴华展开C919的适航认证,这看似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背后却藏着拖延战术。
一些欧盟高官直接表示,C919“太新”,还需要时间认证。
说白了,欧盟似乎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消磨中国商飞的耐心,甚至试图用适航证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这种“拖字诀”的背后,其实是欧盟在国际博弈中的“小算盘”。
他们不仅在航空领域拖延适航证,还在电动车领域对中国施加惩罚性关税。
欧盟希望通过这种“组合拳”,一边获取中国市场的好处,一边试图在关键领域占据更多主动权。
但如今的中国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
如果欧盟继续端着架子,中国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玩自己的”,减少空客订单,从市场上倒逼对方妥协。
让C919更显优势的,还有波音的“神助攻”。
2024年,波音737-800发生了至少6起安全事故,其中一场济州航空的空难更是让波音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频繁的事故已经让全球各大航司对波音失去了信任,这显然给了C919一个绝佳的机会。
即便没有美欧的适航证,C919依然可以在除美欧以外的国家飞行。
像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航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只要这些国家愿意相信中国的技术,给C919一个展示的机会,中国商飞完全可以通过积累经验为下一步进军全球铺平道路。
而且,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深入,C919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前景更加光明。
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波音、空客的高价飞机望而却步,而C919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和可靠性,完全可以成为这些市场中的“新宠”。
这是一条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道路,中国商飞显然已经看得很清楚。
很多人把适航证看成C919走出去的“必需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
真正的胜负手,在于技术、市场和产业链的全面布局。
C919的崛起,已经打破了波音和空客对全球航空市场的长期垄断。
即便欧盟继续拖延适航证,中国依然可以通过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积累经验,逐步赢得全球认可。
这场较量的关键,不是适航证,而是时间。
时间站在中国这一边,国产大飞机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果欧盟愿意妥协,递上适航证,那自然是锦上添花。
如果不愿意,中国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让C919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当中国的工业实力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美欧制定的规则迟早会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