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位诸侯十余世,宜乎哉!——《史记·韩世家》
韩厥感动了晋景公,不仅让赵氏遗孤赵武继承了赵氏爵位,而且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这是天下少有的阴德!韩氏在晋国,并没看到有什么大功。然而,终于能和赵氏、魏氏一样,诸侯传承十几代,这是很应该的呀!
韩之祖先韩厥为何感动晋景公?
从司马迁的解释来看,因为救赵氏孤儿,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举而积下阴德,所以后代子孙做诸侯十余代。这解释怎么看都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即是元曲《赵氏孤儿》的创作之源。而《赵氏孤儿》广为流传,人尽皆知,程婴、公孙杵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厥则相对淡薄了。
韩厥,韩国创建者,司马迁对其记录并不多,从《晋世家》、《赵世家》、《韩世家》的记录对比赵氏建国逼近韩国创建真相。
赵盾拥立晋灵公故事从晋灵公在位时说起,晋灵公姬夷皋乃是晋文公姬重耳的孙子,晋襄公姬欢之子。晋文公在位九年一命呜呼了,毕竟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高龄了。而晋襄公在位仅七年而已。
“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晋襄公七年呜呼哀哉了,彼时太子姬夷皋尚在襁褓中。
“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晋国人考虑国家多难,想要拥立年龄较大的国君。从晋献公晚年骊姬乱晋,到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晋国内忧外患不断。
晋襄公的弟弟姬雍、姬乐成了国君候选人。赵盾支持姬雍,而贾季则支持姬乐。贾季乃是狐突之孙,也就是狐偃咎犯之子,不仅是大臣之后,还是王室近亲。于是,赵盾直接架空了贾季,然后派人迎接在秦国作人质的姬雍。当时,姬乐在陈国做人质。
“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太子姬夷皋的生母缪嬴天天在朝堂撒泼哭闹。“缪嬴”,从名字判断来自秦国,“缪”字又是秦缪公的谥号,很可能是秦缪公之女。故而“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赵盾与朝臣害怕缪嬴,更担心被杀。赵盾迫于无奈“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
“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派兵阻击秦国护送姬雍的队伍。晋灵公继位之后派兵,而发号施令者应是晋灵公的生母缪嬴。毕竟,赵盾虽然执政,但是军权应掌握在王宫。
“赵盾为将,往击秦,败之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赵盾担任将军,率军前往攻打秦军,在令狐打败了护送军队。而前去迎接姬雍的晋国使者无奈逃亡到了秦国。
“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晋灵公继位,赵盾更加专权。无疑赵盾成了最大受益者。
晋灵公奢侈腐化前十四年里,赵盾操持晋国国事,晋灵公并未暴露不良行径。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事情有所变化了。
“十四年,灵公壮,侈”——随着晋灵公长大,从十四年开始生活开始奢靡腐化。司马迁记录为:“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大肆敛财刻画雕饰;坐在高台之上用弹丸射人,看到目标四处躲避取乐。也就是说晋灵公动辄杀人为乐。
“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把持国政的大臣赵盾及随会多次直言劝谏,然而晋灵公依然故我。司马迁言外之意赵盾曾对晋灵公进行了教导规劝,然而却并未有所改变。
“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负责御膳房的“宰夫”没煮熟熊掌,晋灵公由此发火。“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杀掉“宰夫”,晋灵公命王宫的女仆将尸体抬出去扔了。
“宰夫”既是专业厨师怎么会煮不熟熊掌呢?晋灵公发火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晋灵公为何安排“妇人”抛尸?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恰巧,赵盾、随会不久又看到了“宰夫”的断手,于是两人准备再次前往劝谏晋灵公。“随会先谏,不听”——随会首先直言劝谏,然而晋灵公肆意妄为不予理会。
“灵公患之,使鉏麂刺赵盾”——晋灵公听烦了他们呱噪,于是派出刺客鉏麂暗杀赵盾。
赵盾与随会一同劝谏,且随会首先劝谏,为何晋灵公派出刺客刺杀赵盾呢?
“赵盾骤谏,灵公弗听。”由此可见,晋灵公由赵盾扶持继位,所以对赵盾又敬又怕。此次犯错被发现,晋灵公不仅没有悔意,反而心生歹意,所以派人刺杀赵盾。
两次刺杀未成功可惜,晋灵公的暗杀计划并未成功。
“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麂退”——赵盾卧房门已打开,而且行为合乎礼节,于是鉏麂退下了。
司马迁仅用数字表示刺杀行动失败。晋灵公雇佣的刺客名叫鉏麂,鉏麂携带尖兵利刃悄悄地潜入赵盾居住地。当鉏麂见赵盾已早起办公,于是萌生了退意。
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史记·晋世家》
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司马迁还让鉏麂出场留下了遗言。“杀害忠臣与违背君命,罪过是一样的。”鉏麂说完,便一头撞在树上自杀了。
司马迁通过鉏麂临终遗言不仅表现了鉏麂的正直忠勇的形象,也从侧面烘托了赵盾的形象,而鉏麂的选择也表明晋国人对晋灵公十分厌恶。
暗杀不成,晋灵公于是又生一计。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九月,晋灵公摆酒席宴请赵盾。晋灵公并非捐弃前嫌,而是“伏甲将攻盾”——埋伏了士兵将伏击赵盾。
“公宰亓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晋灵公多次劝赵盾喝酒,一个名叫亓眯明的“公宰”担心赵盾醉酒不能离去,于是上前提醒赵盾说:“君敬臣酒,三杯就可以结束了。”
“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亓眯明想支走赵盾,让他早撤离,不要让晋灵公发难。
“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汇合),先纵啮狗名敖”——赵盾罢酒离席了,晋灵公的伏兵还没有汇合,只能先放恶狗咬赵盾。
晋灵公谋划不错,可惜准备不足,伏兵竟没有提前埋伏,而恶狗又被“公宰”亓眯明打跑了。
人心向背即成败晋灵公的计划再遭破坏,主要原因是“公宰”——晋灵公的专用宰夫亓眯明。他不仅提醒赵盾少喝酒;还主动替赵盾阻挡恶狗——“明为盾搏杀狗”。
亓眯明为何要这么做?
曾受惠于赵盾,“一饭之恩,以命相护”。
赵盾曾在首山打猎,在山下遇到亓眯明。当时亓眯明饿得快死了,于是赵盾“与之食”。亓眯明“食其半”,另一半准备打包拿回家给老娘吃。“盾义之,益与之饭肉”——赵盾认为亓眯明重情重义之人,于是又多给了他一些饭和肉。
“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不久亓眯明成为晋灵公的“宰夫”,赵盾却并不知此事。然而,司马迁如此记录涉嫌“此地无银三百两”。赵盾认为亓眯明义气,必然印象深刻。况且,赵盾把持晋国朝政,王宫中招聘岂能不知?
再大胆推测一下,晋灵公前任“宰夫”被杀,其背后原因确定为未煮熟熊掌?会不会是因为监视晋灵公?亓眯明进王宫做“宰夫”是否赵盾安排?伏击赵盾的士兵又为何迟迟没有出现?
赵盾在亓眯明的帮助下逃脱,“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之弟赵穿“袭杀”晋灵公,然后又将赵盾迎了回来。
从司马迁记载来看,赵盾颇得人心,即将饿死的亓眯明受益于赵盾,得赏饭得以活命。故而,亓眯明挺身而出护卫赵盾。而晋灵公却不得人心,伏兵并未听从指挥做好提前埋伏,而且轻易被属下干掉了。
“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司马迁此语点明成败即是人心向背。
扶持晋成公继位“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晋灵公死后,赵盾派赵穿前往周朝迎接姬黑臀继位,这便是晋成公。
晋成公姬黑臀是晋文公之子,而晋襄公之弟。晋成公归西,儿子晋景公姬据继位。
此处“使”字当命令、派遣讲,这说明赵穿完全听令于赵盾!而晋国国君继位权由赵盾把持。如此,晋灵公之死与赵盾出逃背后隐藏着历史真相,赵穿弑君完全是赵盾授意!所以,“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
“成公元年,赐赵氏为公族”,按照服虔解释,公族大夫,掌管公族子弟。如果将晋成公的赏赐理解为赵氏等同于公族或许更合理。晋成公在位七年,姬黑臀与赵盾未有矛盾冲突。
“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成公死后,其子晋景公继位,同年赵盾去世,谥号为宣孟。赵盾之子赵朔接掌赵氏。
“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晋景公三年,司寇屠岸贾造反作乱,以弑君犯上的罪名,将赵氏一家三百多口尽数诛杀。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根据司马迁记载,屠岸贾是晋灵公的宠臣。然而,屠岸贾屠杀赵氏,以复仇为名,其真正目的为争权,毕竟赵氏把揽了晋国朝政。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姐姐,怀有身孕躲藏在王宫之中。后来,赵朔妻子生下赵武——即赵氏孤儿。
屠岸贾深知留下赵氏遗孤必成后患,于是在全国大搜索赵氏孤儿。此时,“赵朔客”程婴和公孙杵臼舍身取义保护赵氏遗孤。《赵氏孤儿》讲述的故事人尽皆知,不再赘述。
韩厥恢复赵氏地位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治疗无效,于是求卜问卦。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秦本纪》记录大业乃是秦赵共同的祖先,此卦意味着大业后代在晋国不顺意。
于是,晋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趁机告之赵氏尚有人在,却不能延续赵氏香火。
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史记·赵世家》
这时候晋景公就与韩厥商量复立赵氏遗孤,先把赵武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探望晋景公病情时,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侍卫迫使将军们同赵氏遗孤见面。
由此来看,晋景公和韩厥恢复赵氏克服了阻力重重。或者说恢复赵氏并非单纯禳灾去病,更可能是为了均衡权力。毕竟,“三卻”权势不断崛起,何况还有屠岸贾。
晋国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
“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这时候晋景公召请赵武、程婴出来与将军们见面,并一起攻打屠岸贾,屠杀了屠岸氏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晋景公重新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了赵武。
这便是韩厥恢复赵氏的贡献。但是,相对于程婴、公孙杵臼谁功劳更大呢?为何“阴德”没有兑现给程婴、公孙杵臼呢?要说韩国因此能传承十几世,理由有点牵强。
韩厥鞍之战立功韩厥在晋景公十一年,跟随郤克、栾书攻打齐国,鞍之战作战勇猛,从而一战成名。
在鞍之战前,韩厥本是无名小辈。“晋乃使郤克、栾书、韩厥以兵车八百乘与鲁、卫共伐齐。”在《晋世家》中,韩厥虽与郤克、栾书并称,但并无军职。对比《齐世家》:“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郤克、栾书为将军,韩厥则根本未提。
然而,在鞍之战,韩厥作战勇猛,险些俘虏了齐顷公,由此获得封赏。
战,齐急,(逄)丑父恐齐侯得(俘虏),乃易处,倾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史记·齐世家》
司马迁对鞍之战记叙详尽,细节幽默。韩厥当时很年轻,看到齐顷公的战车被挂在树上不能动,上去嘲笑了几句。韩厥大概并不认识齐顷公,不然被俘虏的就不是逄丑父了。
因为韩厥立下战功,所以韩厥位居卿位,韩氏才亮相晋国政治舞台。在《韩世家》中司马迁明确为:“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逄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后来韩与赵、魏联手灭了知伯,三家分晋,以及吞并郑国,才得以立足于战国七雄之中。
“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晋文公四年,“晋作三军”,晋文公五年,“于是晋始作三行”;晋景公十二年冬“晋始作六军”,晋军从一到六裂变为韩、赵、魏三卿分晋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对比赵氏建国的艰辛历程,发现韩氏崛起似乎一蹴而就。而韩厥之前韩氏大概游离于晋国政治核心,在《韩世家》司马迁一言以蔽之。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史记·韩世家》
韩国祖先与周同姓,均为姬姓后人。其后代子孙侍奉晋国,得以被封在韩原,称韩武子。韩武后三代有韩厥,以封地为姓韩氏。
司马迁在讲韩国源起,与赵魏明显不同。赵有赵夙,魏有毕万,均于晋献公十六年获军功而受封。秦赵共祖,可以追溯到飞廉。毕万乃是毕公高之后,也是周的后代。
那么,韩武子是谁,他有又有何功绩,为何没有提及?《韩世家》再介绍内容则直接进入了韩厥时代,所以需要从《晋世家》寻找端倪。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史记·晋世家》
此处的人物关系需要梳理:“曲沃武公”即晋武公,也就是晋献公的爹;韩万即韩武子,也就是韩氏先祖。
晋武公篡权夺位,这不光彩的记录自然不会在史书上体现。而司马迁参考史书撰写《史记》,自然也就看不到韩万的功绩。因此,关于韩国源起干脆模糊了事,归总到“阴德”施报后人身上。
对平台追责
另有一说,韩氏出自晋公室,封韩源,当然晋源于周公室,两种说法其实是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