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记者王晶)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中国残联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中国残联康复部副主任冯力透露,将全面推进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协调有关方面,加快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
加快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康复大学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全国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已发展到11661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到32.8万人。
“康复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冯力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国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依据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结果,以农村低收入残疾人为重点,主动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具适配等服务。2021年到2022年,1707.46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341.8万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中,先后有76.97万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下一步,中国残联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在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提升康复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持续加强政策宣传,优化救助经办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异地康复政策衔接,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安全、高效实施,让残疾儿童家庭切实感受到惠民政策的温暖。”冯力表示。
冯力同时介绍,开展残疾人康复机构业务规范建设评估,促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协调有关方面,加快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重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推进精康融合社区康复服务,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等。
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主题公布
中国残联、教育部等13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助残日活动。
中国残联宣传文化部主任郭利群在发布会上介绍,通知强调,各地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围绕落实困难残疾人救助保障措施开展活动,对有突出困难的残疾人及其家庭给予关心关爱,落实帮扶措施;各地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要健全残疾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建设,提升农村残疾人收入水平;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要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着力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
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医保和残联等部门要切实做好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障,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残疾人健康服务水平;各地教育、残联等部门要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以及残联等部门要推进在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中加快城乡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提高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质量。
1045.5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十四五”以来,残疾人脱贫攻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据悉,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76.7万残疾人纳入易返贫致贫监测范围。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解宏德介绍,通过加强对纳入易返贫致贫范围残疾人的监测和帮扶,建立走访探视制度,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工作要求,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此外,通过举办残疾人政策培训班,支持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困难残疾人照护服务项目试点,加大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残疾人工作的支持力度。
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也显著提高。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达到91.8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7.27万人。2022年,有136.2万人次残疾学生得到教育资助,3万余名残疾学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解宏德说,为了推动残疾人就业,全国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2022年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0.2万人。相关部门还“一人一策”精准帮扶高校残疾学生就业,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学生就业率超过80%。2022年,全国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
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有1045.5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达2761.7万人,参保率超过90%。